第三章依法治国离不开(1 / 2)
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当前,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从打虎拍蝇反腐败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民生持续改善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离不开党员干部的担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毫不含糊、立场坚定,不为噪音杂音所扰,不为错误思潮所惑,坚持依法行政和按规章制度办事,为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越在关键时刻越要发挥法治的作用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扎实抓好落实。
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确定依法执政基本方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到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体制,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法治进步的过程。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今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可以说前所未有。快速发展期,面对多元利益诉求,如何定纷止争,促进公平正义?改革深水区,面对多样实践探索,如何划定边界,掌握改革航向?社会转型期,面对多变思想观念,如何调和鼎鼐,凝聚广泛共识?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发挥法治的作用,让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法治中国的宏图正在徐徐展开。只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善作善成的作风,坚持法治理念,带头以依法依规办事,才能沿着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把勇于担当贯穿到依法行政全过程
对于行进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法治是繁荣稳定的基石;对于广大党员干部,依法行政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支撑。当前,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从打虎拍蝇反腐败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民生持续改善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末端治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担当的作用至关重要。坚持把勇于担当贯穿到依法行政全过程,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把勇于担当贯穿到依法行政全过程,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党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员干部要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要我们党旗帜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坚持把勇于担当贯穿到依法行政全过程,我们就一定能完成好执政使命,建设好法治中国。在日常性教育引导中要发挥媒体在知识传播和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要引导党员干部敬畏法律、尊重法律,自觉形成法治观念、牢固树立守法意识,增强党员干部遵法守法的社会引导力,带动全体社会成员形成法治思维、具备法治观念、养成守法习惯。
★以担当精神自觉维护公平正义
何为公平正义?现代意义上的公平指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它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所谓权利公平,是指公民的权利不因职业和职位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其合法的生存、居住、迁移、教育、就业等权利得到同等的保障与尊重。所谓机会公平,是指公民能普遍地参与社会发展并分享由此而带来的成果。所谓过程公平,是指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项活动的过程公开透明,不允许某些人通过对过程的控制而谋取不当利益。所谓结果公平,则主要指在分配上兼顾全体公民的利益,防止过于悬殊的两极分化,以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正义的内涵与公平存在若干重叠,但它更多的指向是社会的是非观及荣辱观。它呼唤社会正气,谴责歪风邪气,与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更是水火不容。
公平正义是古往今来人们衡量理想社会的标准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价值取向。就当代中国而言,公平正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处于十分关键的基础地位。没有公平正义,社会的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等也都无法实现。因此,高扬公平正义的旗帜,从我国社会各个层面体现和推进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应该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公平正义具有的历史性和相对性。公平正义的历史性表现在它受一定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包括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制约,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实现方式和实现程度都是不同的。公平正义的相对性则表现在它总相对于一定时期社会某种不合理的规则或现状而言,不存在绝对不变的衡量标准。因此我们决不能把科学的公平观与平均主义画等号,也不能把科学的正义观与绝对正义画等号。从公平正义的历史性出发,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既尽力而为,努力在现有条件下大力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又量力而行,不超越目前的发展阶段,能做的先做,不能做到的等条件和时机成熟后再做,逐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从其相对性出发,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实现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从而为实现更高水准的公平正义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法者,天下之公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着眼于依法治国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对以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全方位部署。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中,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善于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
用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则远比人的自觉性管用得多。相传有7个乞丐在一起分粥,为了公平地让每个乞丐都能喝到粥,大家就推举出了一个大家公认的最公平的分粥人,这样大家都可以平均喝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但是不久,掌勺的人就拥有了一种权力,一段时间之后,其他人都开始讨好他。当一个人对掌勺的人说了几句好听的话,这个人碗里的粥就会分多一点。锅里的粥有限,有人多分到一点,自然就有人会少分到一点,少分到粥的人就会饿肚子。于是,少分到粥的人开始抗议,说我们不能再用这个人了,我们一人一天轮流分粥吧。但轮流分的结果是每周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那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商议之后大家决定成立一个三人分粥委员会和四人评选小组,每次分粥都由大家集体讨论。但是等他们讨论完,粥都凉了,于是每天他们只能喝到凉粥。最后,7个乞丐终于明白了:让谁来分都没有用,最重要的是要制定一个规则。于是他们决定轮流分粥,但分粥的那个人要等其他人挑完后才能拿最后剩下的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个人都尽量分平均,就算偶尔不平均,也认了。从此以后,7个乞丐和和气气地过日子,都很满意。
制度建设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邓小平同志曾经进过一句话:“没有制度工作搞不起来。”人们也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各项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基础性建设。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要求规范,体现规律。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制度建设是最根本的;一项事业和工作抓起来,做上去,制度安排也是最根本的。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并积极进行制度改革、制度创新,以此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同时巩固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创造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一切方面的改革和建设,总是伴随着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就这样显示着它的巨大作用:一方面是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又为改革和建设提供保证。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章立制比技术更重要,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就不可能有好的管理。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动性,一个不好的制度会使人心涣散,会使一个单位成为一盘散沙。我们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就是为了防止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克服以言代法、朝令夕改等影响我们事业健康发展的做法。这也决定了制度制定必须讲民主、走程序,力避盲目性和随意性,要符合工作实际,顺应发展规律,既可行又管用。制度建设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要坚决克服单纯形式化的制度,避免好看、好听、不好用的制度。需要强调的是,在新的形势下,注重制度制定必须注重制度创新,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制度建设,原先的制度要丰富补充。制度也是发展的,要根据新形势的需要,使之不断补充、完善、丰富和发展,通过制度的创新发展,使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学会通过制度来提高效率
制度是体现效率的重要手段,健全完善的制度能够通过规范管理来提高效率。以企业管理为例,企业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一个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施贵宝公司就是一个通过制度来提高效率的典型案例。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由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与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司和上海医药总公司共同投资,于198年10月14日成立,1985年10月正式投产,是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中美合资制药公司。施贵宝公司自创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其生产的药品产品已遍及全国各地。施贵宝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拥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其内部控制制度具有目标明确、原则合理、流程设计适当的特点。施贵宝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护企业资产安全、财务管控、法规维护为目标,目标明确,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效率。施贵宝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原则中实行了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办法,合理授权制度,适当的信息记录与健全内部审计等措施。施贵宝公司引入了管理学中的审计控制的方法,在企业内部设立了审计监督制度,进行内部审计与管理审计,使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处于审计监督之下,有效地保证了资产的安全,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杜绝了贪污和浪费的现象。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流程设计过程中,施贵宝采取了“三循环、一管理”的模式,其中,“三循环”即收入循环、生产循环、付款循环,“一管理”则是信息管理。这种流程模式使企业内部形成了订单、采购、信用、生产、储存、出货销售的内部控制的循环,企业做到了对收入、生产、付款的实时监控。施贵宝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从预算、生产成本的控制到财务、管理效率的控制,堪称现代管理学中企业控制方法的一次全面运用,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加有效和科学,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效率。
具体情况不同,需要的制度也不同,采取适当的制度安排才能够提高效率。有一个关于生产的例子。在生产管理中,常用的工资制度有计件工资制度和计时工资制度,许多人认为计件工资制度会使员工墨守成规、不思创新。但是有时候计件工资制度反而更能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他们为了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会做得更快更好。一家纸制品厂年产100多万个相框,刚开始的时候工厂采用记时工资制度,平均每天每个班人均产量始终只有00~00个。后来企业采用了计件工资制度,鼓励员工进行人员组合,提出生产工艺流程改善建议,没几天人均产量就达到了800~1000个,原来计划60天完成的订单只用5天就完成了,而且企业没有增加一个额外人员,只是专门配置了一个产品质量管理人员来控制产品质量。可以看到,计件工资制度适用于产品数量大,工序简单重复,产品品种变化相对较少的岗位。在生产工艺太复杂时,就无法实行计件工资制度。
领导干部在担当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制度的安排,用完善的制度来实现管理效率。例如在人才管理过程中完善人才机制,建立和健全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评价发现、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人才管理制度,通过完善制度来提高人才管理效率。要以高效为原则,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明确每位干部的工作责任和工作目标,杜绝抓工作不实、不力、不为的现象。要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对纪律作风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专项督查、跟踪回访、定期通报等工作机制,对违反效能建设规定的部门和干部要严肃问责,并限期整改,进一步压缩惰政部门和“为官不为”干部的生存空间。要加大考核结果运用,严格定人定岗,严肃岗位纪律,明确每个干部应当履行哪些职责、承担什么责任,推动党员干部依法从政、干事创业。
★坚持规章制度面前无“例外”
许多人小时候都玩过一种游戏——鞭陀螺,绳做的鞭子不时地对准陀螺抽打,陀螺才能保持恒久的旋转状态。方向对头、抽得越猛,陀螺就旋转得越快,而且摇摆的幅度越小,非常稳定,甚至“钉”住一个地点“纹丝不动”。来自各个方向、各种类型的力已达到了近乎完全均衡的状态。如果抽打的力度小或者抽打的方向与陀螺旋转的方向相左,陀螺就会歪摇扭抖,失去平衡,站立不稳,最终倒地停止。
陀螺就是我们的工作或事务,鞭子就是制度。
建章立制很重要,然而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制定出来以后绝不是万事大吉,如果制度只是停留在纸上、墙上、嘴上,那制度的巨大作用是不会得到发挥并实现的。古人说:“言语如花朵,行动结果实。”制定的制度就如美丽的花朵,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但更希望见诸实效,假如人民群众看不到实效,就会最终失去对它的信任,制定的制度也就会像凋谢的花朵,随风而逝,零落为泥。只有落实,只有把制定的制度落实到位,用制度管人,依制度办事,避免和减少工作失误,切实提高工作水平、质量和效率,发挥其应有的巨大作用,让人民群众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才最有说服力,制度建设的目标和作用才能得以最终实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定制度只是制度建设的起点和基础,把制度落实执行到位才是制度建设的归宿和目标。
制度落实是制度建设的关键,但落实不是喊出来的,落实需下真功夫。制度落实,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艰巨的课题,绝不是简单地停留于发号召和提要求上,也不能仅仅依靠领导干部或少数人的努力,更不能时紧时松、敷衍应付,我们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对制度落实工作严格要求,常抓不懈,使按制度办事成为一种常态,最终实现制度建设的目标和作用。
抓制度落实,严格执行制度的规定是中心内容。制度的作用能否发挥并实现,核心因素在制度能否严格执行。严格执行制度是制度落实的首要的、必然的基本要求。同时,制度的高度原则性和普遍适用性也决定了在制度规定的范畴内不允许有“例外”和“网开一面”,因为有了这个“例外”,必定造成那个“例外”,有了这一面“网开”,必定招致另一面的“网开”。商品促销可以“打折”,落实制度不能“打折”,落实制度如果“打折”,势必造成漏洞堵不胜堵,后患防不胜防。
如00年查办的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李真违法犯罪案件,一下子就牵出了47起党政干部和企业领导人违法犯罪案件,其中厅级干部8人,处级干部14人,违法犯罪总金额高达1.5亿元。同时,李真案件还牵出了河北省国税系统116名党员干部违法违纪问题,仅保定、邯郸两市国税系统违法违纪的一把手就有17人之多。李真案件严重败坏了干部队伍形象,损害了社会风气,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李真在日常的工作中一贯作风恶劣,生活奢靡,还有**被抓的记录,其人却在短短7年之中,由一般干部迅速跃升为正厅级领导,这确实让人感到诧异不解。案件查办调查的结果给我们解答了这一切:李真档案中无论是科级干部的提拔、入党转正的材料,还是诸多学历证明都是假的,其中仅李真在调河北省计经委前就伪造了5份档案材料。由此不难得出:相关部门和领导未能严格落实执行有关制度规定是李真案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假如李真入党时能严格把关,他就不会混入党内;假如他每次工作调动时都能严格把好审查关,他就不可能进入省级领导机关。 ↑返回顶部↑
★越在关键时刻越要发挥法治的作用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扎实抓好落实。
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确定依法执政基本方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到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体制,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法治进步的过程。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今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可以说前所未有。快速发展期,面对多元利益诉求,如何定纷止争,促进公平正义?改革深水区,面对多样实践探索,如何划定边界,掌握改革航向?社会转型期,面对多变思想观念,如何调和鼎鼐,凝聚广泛共识?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发挥法治的作用,让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法治中国的宏图正在徐徐展开。只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善作善成的作风,坚持法治理念,带头以依法依规办事,才能沿着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把勇于担当贯穿到依法行政全过程
对于行进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法治是繁荣稳定的基石;对于广大党员干部,依法行政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支撑。当前,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从打虎拍蝇反腐败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民生持续改善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末端治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担当的作用至关重要。坚持把勇于担当贯穿到依法行政全过程,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把勇于担当贯穿到依法行政全过程,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党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员干部要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要我们党旗帜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坚持把勇于担当贯穿到依法行政全过程,我们就一定能完成好执政使命,建设好法治中国。在日常性教育引导中要发挥媒体在知识传播和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要引导党员干部敬畏法律、尊重法律,自觉形成法治观念、牢固树立守法意识,增强党员干部遵法守法的社会引导力,带动全体社会成员形成法治思维、具备法治观念、养成守法习惯。
★以担当精神自觉维护公平正义
何为公平正义?现代意义上的公平指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它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所谓权利公平,是指公民的权利不因职业和职位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其合法的生存、居住、迁移、教育、就业等权利得到同等的保障与尊重。所谓机会公平,是指公民能普遍地参与社会发展并分享由此而带来的成果。所谓过程公平,是指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项活动的过程公开透明,不允许某些人通过对过程的控制而谋取不当利益。所谓结果公平,则主要指在分配上兼顾全体公民的利益,防止过于悬殊的两极分化,以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正义的内涵与公平存在若干重叠,但它更多的指向是社会的是非观及荣辱观。它呼唤社会正气,谴责歪风邪气,与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更是水火不容。
公平正义是古往今来人们衡量理想社会的标准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价值取向。就当代中国而言,公平正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处于十分关键的基础地位。没有公平正义,社会的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等也都无法实现。因此,高扬公平正义的旗帜,从我国社会各个层面体现和推进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应该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公平正义具有的历史性和相对性。公平正义的历史性表现在它受一定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包括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制约,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实现方式和实现程度都是不同的。公平正义的相对性则表现在它总相对于一定时期社会某种不合理的规则或现状而言,不存在绝对不变的衡量标准。因此我们决不能把科学的公平观与平均主义画等号,也不能把科学的正义观与绝对正义画等号。从公平正义的历史性出发,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既尽力而为,努力在现有条件下大力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又量力而行,不超越目前的发展阶段,能做的先做,不能做到的等条件和时机成熟后再做,逐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从其相对性出发,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实现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从而为实现更高水准的公平正义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法者,天下之公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着眼于依法治国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对以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全方位部署。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中,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善于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
用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则远比人的自觉性管用得多。相传有7个乞丐在一起分粥,为了公平地让每个乞丐都能喝到粥,大家就推举出了一个大家公认的最公平的分粥人,这样大家都可以平均喝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但是不久,掌勺的人就拥有了一种权力,一段时间之后,其他人都开始讨好他。当一个人对掌勺的人说了几句好听的话,这个人碗里的粥就会分多一点。锅里的粥有限,有人多分到一点,自然就有人会少分到一点,少分到粥的人就会饿肚子。于是,少分到粥的人开始抗议,说我们不能再用这个人了,我们一人一天轮流分粥吧。但轮流分的结果是每周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那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商议之后大家决定成立一个三人分粥委员会和四人评选小组,每次分粥都由大家集体讨论。但是等他们讨论完,粥都凉了,于是每天他们只能喝到凉粥。最后,7个乞丐终于明白了:让谁来分都没有用,最重要的是要制定一个规则。于是他们决定轮流分粥,但分粥的那个人要等其他人挑完后才能拿最后剩下的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个人都尽量分平均,就算偶尔不平均,也认了。从此以后,7个乞丐和和气气地过日子,都很满意。
制度建设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邓小平同志曾经进过一句话:“没有制度工作搞不起来。”人们也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各项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基础性建设。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要求规范,体现规律。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制度建设是最根本的;一项事业和工作抓起来,做上去,制度安排也是最根本的。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并积极进行制度改革、制度创新,以此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同时巩固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创造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一切方面的改革和建设,总是伴随着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就这样显示着它的巨大作用:一方面是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又为改革和建设提供保证。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章立制比技术更重要,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就不可能有好的管理。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动性,一个不好的制度会使人心涣散,会使一个单位成为一盘散沙。我们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就是为了防止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克服以言代法、朝令夕改等影响我们事业健康发展的做法。这也决定了制度制定必须讲民主、走程序,力避盲目性和随意性,要符合工作实际,顺应发展规律,既可行又管用。制度建设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要坚决克服单纯形式化的制度,避免好看、好听、不好用的制度。需要强调的是,在新的形势下,注重制度制定必须注重制度创新,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制度建设,原先的制度要丰富补充。制度也是发展的,要根据新形势的需要,使之不断补充、完善、丰富和发展,通过制度的创新发展,使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学会通过制度来提高效率
制度是体现效率的重要手段,健全完善的制度能够通过规范管理来提高效率。以企业管理为例,企业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一个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施贵宝公司就是一个通过制度来提高效率的典型案例。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由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与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司和上海医药总公司共同投资,于198年10月14日成立,1985年10月正式投产,是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中美合资制药公司。施贵宝公司自创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其生产的药品产品已遍及全国各地。施贵宝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拥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其内部控制制度具有目标明确、原则合理、流程设计适当的特点。施贵宝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护企业资产安全、财务管控、法规维护为目标,目标明确,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效率。施贵宝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原则中实行了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办法,合理授权制度,适当的信息记录与健全内部审计等措施。施贵宝公司引入了管理学中的审计控制的方法,在企业内部设立了审计监督制度,进行内部审计与管理审计,使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处于审计监督之下,有效地保证了资产的安全,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杜绝了贪污和浪费的现象。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流程设计过程中,施贵宝采取了“三循环、一管理”的模式,其中,“三循环”即收入循环、生产循环、付款循环,“一管理”则是信息管理。这种流程模式使企业内部形成了订单、采购、信用、生产、储存、出货销售的内部控制的循环,企业做到了对收入、生产、付款的实时监控。施贵宝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从预算、生产成本的控制到财务、管理效率的控制,堪称现代管理学中企业控制方法的一次全面运用,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加有效和科学,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效率。
具体情况不同,需要的制度也不同,采取适当的制度安排才能够提高效率。有一个关于生产的例子。在生产管理中,常用的工资制度有计件工资制度和计时工资制度,许多人认为计件工资制度会使员工墨守成规、不思创新。但是有时候计件工资制度反而更能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他们为了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会做得更快更好。一家纸制品厂年产100多万个相框,刚开始的时候工厂采用记时工资制度,平均每天每个班人均产量始终只有00~00个。后来企业采用了计件工资制度,鼓励员工进行人员组合,提出生产工艺流程改善建议,没几天人均产量就达到了800~1000个,原来计划60天完成的订单只用5天就完成了,而且企业没有增加一个额外人员,只是专门配置了一个产品质量管理人员来控制产品质量。可以看到,计件工资制度适用于产品数量大,工序简单重复,产品品种变化相对较少的岗位。在生产工艺太复杂时,就无法实行计件工资制度。
领导干部在担当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制度的安排,用完善的制度来实现管理效率。例如在人才管理过程中完善人才机制,建立和健全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评价发现、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人才管理制度,通过完善制度来提高人才管理效率。要以高效为原则,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明确每位干部的工作责任和工作目标,杜绝抓工作不实、不力、不为的现象。要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对纪律作风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专项督查、跟踪回访、定期通报等工作机制,对违反效能建设规定的部门和干部要严肃问责,并限期整改,进一步压缩惰政部门和“为官不为”干部的生存空间。要加大考核结果运用,严格定人定岗,严肃岗位纪律,明确每个干部应当履行哪些职责、承担什么责任,推动党员干部依法从政、干事创业。
★坚持规章制度面前无“例外”
许多人小时候都玩过一种游戏——鞭陀螺,绳做的鞭子不时地对准陀螺抽打,陀螺才能保持恒久的旋转状态。方向对头、抽得越猛,陀螺就旋转得越快,而且摇摆的幅度越小,非常稳定,甚至“钉”住一个地点“纹丝不动”。来自各个方向、各种类型的力已达到了近乎完全均衡的状态。如果抽打的力度小或者抽打的方向与陀螺旋转的方向相左,陀螺就会歪摇扭抖,失去平衡,站立不稳,最终倒地停止。
陀螺就是我们的工作或事务,鞭子就是制度。
建章立制很重要,然而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制定出来以后绝不是万事大吉,如果制度只是停留在纸上、墙上、嘴上,那制度的巨大作用是不会得到发挥并实现的。古人说:“言语如花朵,行动结果实。”制定的制度就如美丽的花朵,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但更希望见诸实效,假如人民群众看不到实效,就会最终失去对它的信任,制定的制度也就会像凋谢的花朵,随风而逝,零落为泥。只有落实,只有把制定的制度落实到位,用制度管人,依制度办事,避免和减少工作失误,切实提高工作水平、质量和效率,发挥其应有的巨大作用,让人民群众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才最有说服力,制度建设的目标和作用才能得以最终实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定制度只是制度建设的起点和基础,把制度落实执行到位才是制度建设的归宿和目标。
制度落实是制度建设的关键,但落实不是喊出来的,落实需下真功夫。制度落实,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艰巨的课题,绝不是简单地停留于发号召和提要求上,也不能仅仅依靠领导干部或少数人的努力,更不能时紧时松、敷衍应付,我们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对制度落实工作严格要求,常抓不懈,使按制度办事成为一种常态,最终实现制度建设的目标和作用。
抓制度落实,严格执行制度的规定是中心内容。制度的作用能否发挥并实现,核心因素在制度能否严格执行。严格执行制度是制度落实的首要的、必然的基本要求。同时,制度的高度原则性和普遍适用性也决定了在制度规定的范畴内不允许有“例外”和“网开一面”,因为有了这个“例外”,必定造成那个“例外”,有了这一面“网开”,必定招致另一面的“网开”。商品促销可以“打折”,落实制度不能“打折”,落实制度如果“打折”,势必造成漏洞堵不胜堵,后患防不胜防。
如00年查办的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李真违法犯罪案件,一下子就牵出了47起党政干部和企业领导人违法犯罪案件,其中厅级干部8人,处级干部14人,违法犯罪总金额高达1.5亿元。同时,李真案件还牵出了河北省国税系统116名党员干部违法违纪问题,仅保定、邯郸两市国税系统违法违纪的一把手就有17人之多。李真案件严重败坏了干部队伍形象,损害了社会风气,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李真在日常的工作中一贯作风恶劣,生活奢靡,还有**被抓的记录,其人却在短短7年之中,由一般干部迅速跃升为正厅级领导,这确实让人感到诧异不解。案件查办调查的结果给我们解答了这一切:李真档案中无论是科级干部的提拔、入党转正的材料,还是诸多学历证明都是假的,其中仅李真在调河北省计经委前就伪造了5份档案材料。由此不难得出:相关部门和领导未能严格落实执行有关制度规定是李真案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假如李真入党时能严格把关,他就不会混入党内;假如他每次工作调动时都能严格把好审查关,他就不可能进入省级领导机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