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节(1 / 4)
还能怎么追究一个君王呢?君王都已经知错能改了哎!
而且如果以始皇帝这样从善如流的表现来看,应该是天下人的错,毕竟谁让你们当臣下当国民的不早早的进谏,从而没有让始皇帝更早的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呢?
那么方才孔鲋的行径和言辞就不再那么具备正义性。
“错在什么?你只不过是进谏罢了,又不是逼宫,哪有那么大的事情?”始皇帝笑了一下。
逼宫二字一出,孔鲋整个后背的汗毛在这一刻都树立了起来,冷汗瞬间打湿了衣服,身体也抖若筛糠。
“民……民不敢……”
“是非对错重要,正事也重要,今日是议论旧法之得失,如此争吵下去,又该如何变法呢?”始皇帝笑了笑,似乎是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
始皇帝的气场还是太过于强大,哪怕是尽量在收敛着不抢赵泗风头,但是此刻群臣依旧人人自危。
孔鲋,但凡再说错一句话,或者认错的态度不够诚恳,那可能就是真的逼宫了。
而且……从事实上来看,始皇帝也从来不会任人拿捏。
譬如现在……
“不过……旧吏虽不至于背负乱秦之罪,但时间久了,其中难免有些许蛀虫,日后朕会使御史大夫掌监察之权,以巡视天下官吏,严纠虫蠹,以免有知法犯法之徒,假命作乱之辈,而使纲常沉沦,地方败坏……”始皇帝笑了一下,似乎是刻意给群臣吃了一颗定心丸,也似乎是在许诺。
“不过今日之朝会,既然是议论旧法之得失,便不要再偏了,诸公卿既有高论,皆自言之,若有治世之法,朕自采之!”
话音落罢,朝堂的局面也彻底稳定了下来。
赵泗看了一眼始皇帝,又看了一下诸子百家文武百官新吏旧吏,心中已经有了计较。
旧吏这个旧时代的群党,被始皇帝轻轻揭过,因为始皇帝亲自替他们背了锅。
很显然,始皇帝在这一点和赵泗的意见是一致的。
旧吏是方向错了,但不代表旧吏不可信。
诸子百家是势必要纳入行政体系的,只有如此大秦的官僚体系才不至于成为旧吏的一言堂,只有如此才能尽快促进大秦政治上的统一。
但是……不代表始皇帝就会因此放下对诸子百家的芥蒂。
成立更加严格的监察体系?
旧吏新吏还好说,都是关内秦吏出身。
诸子百家这一锅大杂烩进入大秦的朝堂角逐,这个监察体系监察的是谁,还真不好说。
第二百二十一章 爷孙日常
或许是因为始皇帝的威严,总之始皇帝出现以后,纷杂的朝堂瞬间寂静了下来,杂乱无章的争论最后也回到了议论旧法之得失之上。
政治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试探和权衡。
旧吏被始皇帝以及赵泗坚定不移地保住,有始皇帝再,没人敢再继续纠结这个问题。
毕竟,大秦的法还没有变呢,偷鸡不成蚀把米这种事情也极有可能发生,于是所有人都顺从地开始讨论旧法之得失。
至此,一切基本上已经定调。
百官乃至于诸子百家一致肯定了商鞅变法对大秦一统天下的贡献以及旧吏再其中提供的巨大作用,并且开始讨论旧法究竟有哪些方面不适应这个时代才让大秦一统天下以后乱相频出。 ↑返回顶部↑
而且如果以始皇帝这样从善如流的表现来看,应该是天下人的错,毕竟谁让你们当臣下当国民的不早早的进谏,从而没有让始皇帝更早的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呢?
那么方才孔鲋的行径和言辞就不再那么具备正义性。
“错在什么?你只不过是进谏罢了,又不是逼宫,哪有那么大的事情?”始皇帝笑了一下。
逼宫二字一出,孔鲋整个后背的汗毛在这一刻都树立了起来,冷汗瞬间打湿了衣服,身体也抖若筛糠。
“民……民不敢……”
“是非对错重要,正事也重要,今日是议论旧法之得失,如此争吵下去,又该如何变法呢?”始皇帝笑了笑,似乎是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
始皇帝的气场还是太过于强大,哪怕是尽量在收敛着不抢赵泗风头,但是此刻群臣依旧人人自危。
孔鲋,但凡再说错一句话,或者认错的态度不够诚恳,那可能就是真的逼宫了。
而且……从事实上来看,始皇帝也从来不会任人拿捏。
譬如现在……
“不过……旧吏虽不至于背负乱秦之罪,但时间久了,其中难免有些许蛀虫,日后朕会使御史大夫掌监察之权,以巡视天下官吏,严纠虫蠹,以免有知法犯法之徒,假命作乱之辈,而使纲常沉沦,地方败坏……”始皇帝笑了一下,似乎是刻意给群臣吃了一颗定心丸,也似乎是在许诺。
“不过今日之朝会,既然是议论旧法之得失,便不要再偏了,诸公卿既有高论,皆自言之,若有治世之法,朕自采之!”
话音落罢,朝堂的局面也彻底稳定了下来。
赵泗看了一眼始皇帝,又看了一下诸子百家文武百官新吏旧吏,心中已经有了计较。
旧吏这个旧时代的群党,被始皇帝轻轻揭过,因为始皇帝亲自替他们背了锅。
很显然,始皇帝在这一点和赵泗的意见是一致的。
旧吏是方向错了,但不代表旧吏不可信。
诸子百家是势必要纳入行政体系的,只有如此大秦的官僚体系才不至于成为旧吏的一言堂,只有如此才能尽快促进大秦政治上的统一。
但是……不代表始皇帝就会因此放下对诸子百家的芥蒂。
成立更加严格的监察体系?
旧吏新吏还好说,都是关内秦吏出身。
诸子百家这一锅大杂烩进入大秦的朝堂角逐,这个监察体系监察的是谁,还真不好说。
第二百二十一章 爷孙日常
或许是因为始皇帝的威严,总之始皇帝出现以后,纷杂的朝堂瞬间寂静了下来,杂乱无章的争论最后也回到了议论旧法之得失之上。
政治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试探和权衡。
旧吏被始皇帝以及赵泗坚定不移地保住,有始皇帝再,没人敢再继续纠结这个问题。
毕竟,大秦的法还没有变呢,偷鸡不成蚀把米这种事情也极有可能发生,于是所有人都顺从地开始讨论旧法之得失。
至此,一切基本上已经定调。
百官乃至于诸子百家一致肯定了商鞅变法对大秦一统天下的贡献以及旧吏再其中提供的巨大作用,并且开始讨论旧法究竟有哪些方面不适应这个时代才让大秦一统天下以后乱相频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