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棣并没有在别的地方召见姜星火,还是在城墙上。
  而这城墙,就是当初姜星火阻止国子监监生们叩阙时,朱棣等人当初站的地方。
  只不过与此前不同的是,这里多了一座固定的大倍数望远镜.
  是的,皇帝待着没事又不想出宫的时候,就会在这里观察一下太平街对面百姓们的日常生活。
  身边没有太多大臣,就是兵部尚书茹瑺、吏部尚书蹇义,还有一直没说话的工部侍郎金忠。
  姜星火清了清嗓子,说道:“之前曾与陛下说过,理想中的国家运行,那就是能对各级衙门实行严格的综合核定,对各级大小官吏实行严肃的考察,使从中枢到地方任何衙门,在理论上,都是在有监督有管束的状况下履行其职能,行使其权责。”
  “是,朕有所耳闻,这便是国师在大明行政学院里,讲授的行政管理学所倡导的。”
  显然朱棣并没有减少对姜星火日常行动的关注,而几位大臣也都跟着听着,这都是堂皇王道,倒也没什么好质疑的。
  “考成法的目的就在于,让任何官员的公务活动,亦必一一有记录可凭,政绩可考,优劣可核,并据此接受稽查。人有专任、案有专责,事有时效,起讫清楚,处理过程和结果清晰,就会使得一切都在规章制度的范围内运作,如此才不会出现各衙门互相踢皮球,敷衍塞责以至于拖沓搁置的情况,而一旦没有人核查,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不了了之。”
  嗯,如果打个形象的比方,大明是一台机器,那么考成法就是对机器的定时检修和加机油。
  在姜星火前世,张居正改革正是通过考成法的推行,才保证了大明这台锈迹斑斑的国家机器重新恢复正常运行,对于万历初期长达十年的各项革新,都起到强有力的推动和保证作用。
  那么为何现在姜星火要来重提呢?
  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变法的第一阶段,是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而“该不该变法”的名,已经争论完了;第二阶段,是争得“实”,在朝廷那里也就是变法到底能不能富国强兵,能不能给国库搞来钱;第三阶段,就是变法的全面深入推进。
  而任何变法政策,落实到了实地,都是由人来执行的,那么不管是出于目标的需要,还是得为三阶段未雨绸缪,提前布局人事斗争,都是很有必要的。
  “但臣以为,今年的考成法,未必会如预期那般上行下达,继而国朝一体通达。”
  姜星火话锋一转,开始唱起了衰,这不由地让朱棣觉得有趣了起来。
  事出反常必有妖.考成法是姜星火提出的,而如今却另起波折,想来是有什么算计在其中的。
  但吏部尚书蹇义这时候却也站出来说道:“臣也有话要说。”
  “讲。”
  蹇义行礼说道:“考成法一事,臣以为是良策,但未必能坚持下来。”
  “喔?此言何意,难道天官都认为考成法无法推行吗?”
  如果说刚才姜星火的觐见,让朱棣只是有些意外,那么此时蹇义的补充,就让朱棣彻底重视起来了。
  毕竟蹇义作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是没道理跟姜星火达成一致的,而且锦衣卫始终保持着对朝中重臣的关注,也没有发现两人私下里有什么交集。
  既然不是事先谋划约定好的行动,那就说明,蹇义确实认为考成法有些弊端。
  可这明显不符合蹇义的利益,因为蹇义掌管吏部,而考成法在事实上是对吏部权力的一次极大加强,即便蹇义真的认为有什么弊端,也不该说出来,否则是会影响自己的权力的,而手中的权力,无疑是这些大员们的立身之根基。
  “空印案。”
  蹇义的面色很严肃,神色间有些凝重,似乎陷入了对往事的短暂追忆。
  空印案是洪武四大案之一,原因就是官员因为时间成本等实际情况,为了偷懒,直接在空白的公文上预先盖上印章,然后后面再填写上具体内容,有现实需要,但无疑是弄虚作假,被老朱发现以后,老朱相当重视,并且勃然大怒,然后就是人头滚滚环节。
  “从空印案到现在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官员的懈怠以及对审查制度的消极对抗,是不避免的,这从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就开始了,这不是靠杀人能解决的问题。”
  京察,在朱元璋死后被改成了十年一次,而考成法的杀伤力,可比京察大得多,反弹也一定是更大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