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你别跟我说别的,我就问你,我养邪龙不花钱怎么养出来?
  “二位要同去吗?”
  看着高逊志和曹端,姜星火问道。
  “来都来了.”
  曹端的日程计划是没有计划,哲学问题琢磨不明白,显然需要从别处找点灵感。
  “那就去吧。”高逊志也准备给自己放一天假。
  于是,几人来到了草创的大明行政学校。
  因为目前无论是礼部的驻外天使馆的外交人员,还是大明银行的专业管理人员,都相对缺乏,所以大明行政学校的主要招生来源,还是从已入仕的官员和有功名的读书人中招收。
  官员经过短则一两月、长则半年培训,进入外交、银行等相关专业岗位;有功名的读书人,则是走“三舍法”的路子,计划需要经过为期至少三年的在校学习,才能毕业。
  跟宋代的三舍法差不多,大明行政学校的上舍生(约等于大四学生)通过累积的考试成绩,以及参考平时的学业和品行,上等生可以上报朝廷之后,直接授予官职;中等生可以免除科举前面几场的预考,直接参加最终的殿试;下等生(包括一些成绩极其优良的内舍生和个别外舍生)可以获得“取解”,即选送士子应进士第的资格,而且还可以留校任教,充任学正、学录.大概相当于后世大学里的助理讲师、导员的职务。
  而未来随着变法进程的深入,显然会有更多的专业部门会组建,而对相关专业官员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不仅仅局限于现在的外交、银行。
  所以学校对于培训和培养两种教学模式的课程重心要求也是不同的,培训更多地注重专业知识,而培养更注重通用知识。
  走“三舍法”这条路大明的行政学校学生,主要要学的是行政管理学、行政法学、组织学等等,而这些东西都是大明从来都没有的东西。
  所以姜星火今天要讲课的对象,其实不是大明行政学校的学生,而是教师。
  学生得跟秋闱同步招生。
  嗯,不是能跟秋闱碰一碰,而是捡点不打算走科举的“残次品”。
  好吧,虽然说起来很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新成立的东西,哪怕是走捷径,还是备受质疑的。
  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我是考生,我有信心科举中进士,我为啥要来你这个学校浪费起码三四年的时间?我直接考不就行了。
  毕竟伱这个学校,最后也得成为上舍生以后,才能有可能直接去参加殿试,而中间淘汰机率,宋朝已经提供了足够的参考样本了。
  所以既然没有一步登天的考试,那么对于足够优秀的学生来说,还不如直接走老路。
  没办法,观念在这摆着。
  别管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还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鼓励的都是走科举这条“正路”。
  而无论是荫官,还是举监,在官场上论资排辈的“含金量”上都跟科举比不了。
  这就像成人自考本科跟全日制本科一样,理论上好像是一样的,但在人们的心中,能一样吗?
  我能正经考大学,整那些干嘛?
  这种观念,只能通过时代的发展来慢慢改变,光是朝廷给政策,第一是倾斜的太厉害会引来巨大的不满,第二是反而容易弄巧成拙,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所以姜星火觉得现在这样倒也没什么不好,慢慢来就好了。
  反正他应该还能活很久。
  三年一届,十五年后、三十年后,甚至六十年后,大明官场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正因如此,他在大明行政学校匾额上题的词才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