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在这个机会面前,如果比的是自己最擅长的文治,自己也比不过,那就说明,父皇的选择其实是对的。
  自己,不适合继承大明的江山。
  而这时候,他不能再让朱棣失望了。
  朱高炽坚定地看向朱棣说道:“儿臣一定会成为储君。”
  朱棣松开了双手。
  朱高炽伏在地上喘息,如今精神松懈下来,刚才的疼痛几乎使他昏厥,但他忍住了,他缓缓爬起来,低垂着脑袋。
  朱棣盯着这个胖胖的儿子,良久没有作声,过了许久,他才问道。
  “你知道你刚才错在哪里了吗?不是立储的事情,是理学的事情。”
  “儿臣不该质疑父皇的决定。”
  “那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
  “儿臣以为罢黜理学必定会带来祸患。”
  实用主义者朱棣语重心长地说道:“法家、儒家、道家.理学、心学、实学.这些说到底,对于站在这的人来说,不过都是工具罢了,这个工具,到底叫什么名字,有什么要紧的?”
  “治天下必用申韩,守天下必用黄老,可外儒内法的同时还与民休息,叫不叫儒家?”
  “重要的不是名字,是好用不好用,什么纲常,什么道统,那是用来骗底下人的,你怎么还跟着信了呢?”
  “是。”
  朱高炽低眉顺目地听训,心中却有了另一份感触。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姜星火敢做的这么肆无忌惮了。
  甚至于,朱高炽忽然觉得,自己对于父皇的了解,可能都没有姜星火深刻。
  姜星火太清楚父皇想要什么了。
  “朕知道理学好用,可理学同样有弊端。”
  朱棣脸色一肃,缓缓地说道:“理学之弊,在于不通世事,不辨真伪,不识时务,自宋以来,便是偏安一隅之地诞生出来的小家子气之学,大明煌煌天朝,威加四海,如今正逢大动荡、大变革之时,若不及趁势掉头,只怕将来难免出现更多积弊,积重难返时再想改,可就晚了。”
  朱棣的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不要把这些事再留给你们的儿子,孙子去做了!”
  “儿臣明白。”
  三位皇子纷纷躬身行礼,异口同声道。
  姜星火点了点头,朱棣说的确实没错。
  理学在很早的时候,准确的说是南宋的时候就应该变革了,而不是等到现在。
  但事实上,理学不仅没有变革,反而南宋的皇帝们变本加厉,把理学当做了一条走狗来豢养,用它来不断地培养士大夫的思维模式,不停的灌输迂腐的思想,使得原本坚持古儒家之风,秉持着君子行道的儒士,开始堕落。
  南宋早期还有辛弃疾、陆游这样的人,到了晚期,便基本都成了高谈阔论的庸人,这些人既不能治国,也不能抵抗蒙古人。
  这种情形如果像姜星火在诏狱里所说的那样,在以后的大明又一次出现,水太凉、头皮太痒.这是朱棣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在姜星火的奏疏送上之前,朱棣其实就决定,要对理学作出变革。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