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姜星火则微笑着说道:“这些问题,当然也有考虑过。先说后一点吧,其实大明本土的耕地这件事,根本就不用担心,因为你可以试想,首先,人地矛盾是始终存在的问题,难道大明百姓生娃的速度你也担心吗?只要有地种,多少人都能放开了生出来。”
  “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必然会有更加高效的、用于农业种植生产的器物出现纵观历史,这是必然发生的现象,而我相信,若是大明真走上了海外扩张这条道路,那么世界殖民和海外贸易这两件事几乎是必然而然地同时发生的,反过来,为了追逐利润,不管是手工业还是农业,都会有更多提高生产能力的发明创造产生出来。”
  李景隆略微思忖后同意了姜星火的说法。
  李景隆认为,如果不纠结以当下的大明来猜度未来的大明,那么姜星火所说的这些东西,确实极有可能实现。
  毕竟,人生实在是太短了,一个人所能获取的人生经验、阅历,也是基于当下的时代。
  以至于人们经常只能看到眼前的事情,难以去放眼未来,设想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
  事实上,这无关乎智力,而是真真切切的时代局限性。
  站在社会金字塔最顶端的那一拨古人,当然并不比现代人傻,只是有些事情他难以理解、从未见识,就仿佛有一层浓重无法看透的乌云一般挡住了真相,所以才觉得不可能。
  若是拨云见日,给他有理有据地描绘出来,很多道理其实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这也就是后天教育的意义所在。
  伱把一个现代的婴儿放回古代,他会被培养成古代人。
  反之亦然,如果一个出生在古代的婴儿穿越到了现代被人收养,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那他如果不考虑身体基因、抗体方面的叠代差距,智力和认知力,有极大可能跟同龄的现代孩子并没有太大差距。
  而姜星火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教育者的角色。
  教育的,还是古代大明受教育水平良好(虽然有人不愿意学)、走南闯北生活经验丰富(从北砍/逃到南)、参加过实际工作(砍人与指挥砍人)的两个学生。
  那么,培养出一点超越时代的视野,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景隆复又问道:“那移民的物资问题呢?”
  姜星火干脆说道:“一步一步来,不要想着一次性大规模地就把事情做完,移民其实跟移山一样,就是个日积月累的工夫你想想,哪有一下子就能把一座大山给搬空的?不都得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所以说,这就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情,起码也要三四代人,才能初步建设完成,而第一代人,只需要建立前哨的滩头驻地;继而稍微进行探索,在合适的港口处建立贸易站;然后向内陆探索的同时,完善港口设施,建立一座城池;最后才会考虑大举进军内陆,拓宽耕地范围的事情。”
  “另外……”
  姜星火继续说道:“当地之人,倒也不必一定选择赶尽杀绝。”
  姜星火这么说,倒也不是圣母心。
  实际上,姜星火所说的这片新的陆地,自然就是美洲大陆。
  正所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北美五十州”。
  先不讨论从大明到美洲移民的可行性和具体操作步骤。
  单论北美大陆这块田地本身,就已经是令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极度眼馋的无价之宝了,环境之优越,纵观全球亦无出其右者。
  未来工业时代所必须的那些石油、煤炭还有各种稀有金属之类的也先不谈,只说在农业时代的田地等自然资源价值。
  首先,北美大陆东西两侧为海洋,利于发展贸易与运输,内陆则有贯穿南北的水系,极为便于灌溉,还有占据世界百分之二十淡水储量的五大湖,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水分条件较好。
  从西到东来说,西海岸有绵长的山脉,可以如同一道天然长城一样,有效阻挡寒流的内侵;中部大平原一望无际,极度适合农业种植,耕地面积广大到约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养活多少人都没有问题;至于东侧则稍微差点,虽然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雨热同期理论上事宜农耕,但是北美大陆东海岸的冬天究竟是暖是寒,取决于寒流具体的走向,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至于为什么本地人没有在农业时代发展出一个庞大的帝国,则是受限于本地两点奇怪的因素了。
  而两点因素,大明恰好都能解决。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