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般来说,一甲三人,可以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观政三年,考核合格后可以留在翰林院,作为天子近臣,之后转迁阁部,走的是清流的路子。
  至于二甲,一般来说人数不定,少的时候四五十人,多的时候一百出头。
  这批人,如果有特别优秀者,有那么一个两个的,也可以特批入翰林院,但是大多数人,则会留在部院当中观政半年,称之为观政进士。
  在半年结束之后,根据日常表现和最终考核,选授六部主事或各寺监的副职。
  其中优秀者,方有资格进入都察院,授予御史或给事中。
  但是,这个人数,基本上每次不超过十人。
  至于三甲的同进士,不用观政,直接便可以选授官职,但是基本不会留在京中,多数都是知县起步,有少数优秀或有关系的,在吏部有空缺的前提下,或许可以捞得到推官之类府一级的佐贰官。
  按于谦的意思,是打算优先从庶吉士里面要人,然后从新科进士当中选授御史。
  就像王文所说的,这么做是有风险的。
  谷lt;/spangt;  庶吉士向来是清贵之职,他们若成功通过考核,留在翰林院,那么授官要么是七品编修,要么是六品修撰。
  无论从身份还是地位上,都要比御史高一截。
  结果现在,于谦硬生生的要把人从翰林院截过来,这可是个的罪人的事。
  人家熬了一年,两年甚至是三年,苦兮兮的在翰林院做文章,可不是为了最后跟那些只观政了半年,科举成绩还不如自己的二甲进士一条起跑线的。
  除此之外,还有新科进士。
  除了三甲授地方官之外,二甲和一甲的进士原则是都是需要观政的,如果直接选为御史,这帮初入官场的愣头青,万一要是闹出什么乱子来,谁来负责?
  要知道,人是兵部要的,但是这些官却需要吏部来选授,换句话说,不管是得罪人,还是最后出了乱子背锅,都是吏部的。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王文自然是不愿意的。
  和他一样的,还有翰林学士萧镃。
  作为翰林院如今的掌事人,萧学士其实很郁闷,要知道,翰林院是个清水衙门,之所以被看重,是因为可以积攒人脉。
  基本上从翰林院出去的,最后在朝中都能有一席之地,最次也能做到三品大员,这种未来的投资,在讲究关系的官场上,是极为有用的。
  没看到工部的陈循,虽然在六部当中排名最末,但是,只要他想,虽是能找到一批门生故旧吗?
  这就是多年积攒下的人脉。
  萧镃从国子监祭酒转调到翰林学士,时间不长不短,也有小一年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始终没能在翰林院建立起自己真正的势力,朝中更是不要提了。
  他就指着这次春闱,能有几个好苗子,给翰林院多加一点新鲜血液,但是于谦这么一搞,别说是多加几个了,一甲的那仨,萧镃觉得都不一定能保得住。
  还有就是,翰林院现在的这批庶吉士。
  萧镃承认,对于这些人,他是想要打发走的,但是,却不是通过这种方式。
  如果是散馆了之后,这些人考核没有通过,被选授到科道,那是正常的转调。
  但是,现在还没到散馆的时候,于谦要把人调走,实际上就犯了忌讳。
  还是那句话,这些庶吉士苦苦的熬了两三年,不是为了和那些观政半年,而且科举还没有自己考得好的二甲进士一条起跑线的。
  这种选授的方式,实际上是拉低了庶吉士未来的前途。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