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节(3 / 4)
您这不是明知故问吗
几个老大人对视了一眼,纷纷道。
“为国分忧,臣等自当尽心尽力,不敢稍有怨言。”
于谦是个急性子,没有过多的寒暄,扫了其他几位一眼,见他们都没有开口,于谦便主动道。
“陛下,成公公传谕召臣等来时,说陛下乃是为苗地叛乱一事,想要罢去王骥的总兵官一职,另选得力大臣率军平叛,不知是否如此?”
提起正事,朱祁钰便收敛了笑意,肃然道。
“不错,苗地叛乱,自三月起,迁延已有大半年了,先前朝廷未曾料到苗军如此势大,故而只命宫聚率了两万大军,他不敢贸然出兵,尚且情有可原。”
“但是如今,王骥手握十万重兵,却龟缩辰城,畏惧避战,置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不顾,朕每思之,便觉痛心。”
“今日除夕,本是万家欢庆之时,然苗地却仍在战火之中,实乃朝廷剿贼不利之故。”
“因此,朕急召几位卿家进宫,商议此事,打算再派京军两万,增援苗地,另外罢去王骥总兵官之职,另选得力大臣充总兵官剿贼。”
朱祁钰的话音落下,武英殿中却静悄悄的,几位老大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说话
第272章 总兵官的争执
大殿当中安静了一瞬,虽然成敬老早就给他们透了底,但是一众老大人们,还是感到有些无语。
这大过年的,朝廷连大印都封存了,天子您老人家巴巴的把他们几个从府邸里揪出来,就为了这已经迁延半年多的苗地之事?
倒不是说这件事情不重要,而是这都打了大半年了,皇上您别的时候没想起来,怎么就偏在这个时候想起来了。
不仅想起来了,还想一出是一出的,这十万大军的总兵官,是那么随随便便就换的吗?
在场的人都算是和朱祁钰的关系比较近的,但是关系越近,说起话来才越要谨慎。
沉默了片刻,当头出言的第一个,还是于谦。
毕竟,他是兵部尚书。
“陛下,王骥屯兵辰州,的确已有不少日子,但是麓川大军本就长途跋涉,需要修整,何况苗地山高林密,贼子狡猾,也需考虑。”
“凡战者,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王骥前番军报有言,正在探明苗地各部落驻地,打算一一击破。”
“陛下若在此时将其撤回,恐前功尽弃,徒劳无功,不如下旨申斥督促,至于其是否故意拖延,待战毕回师之后,再详查不迟。”
有人当了出头鸟,其他的大臣也就不再犹豫。
新晋的内阁大臣俞士悦,一向和于谦是政治同盟,二人的私交也颇佳。
于谦一说话,他立刻便跟上,道。
“臣以为于尚书所言有理,陛下心胸宽广,顾全社稷,臣等素来敬服不已。”
“先时紫荆关大战,总兵官任礼与提督大臣王文阵前不和,群臣力请撤换总兵官,惟陛下心念战时大局,乾纲独断,命简斋先生总摄军务,平息纷争,方有紫荆关之大胜。”
“如今,王骥陈兵不前,固然有错,但是贸然撤换总兵官,恐再使军心动荡,故臣以为,朝廷可下旨督促,同时酌情增兵,若王骥仍旧畏缩不前,违旨抗命,再行撤换不迟。”
从理由上而言,很明显是于谦的更加扎实,有说服力。
但是不得不说,从听起来的感受来说,俞士悦的话明显更让人舒服。 ↑返回顶部↑
几个老大人对视了一眼,纷纷道。
“为国分忧,臣等自当尽心尽力,不敢稍有怨言。”
于谦是个急性子,没有过多的寒暄,扫了其他几位一眼,见他们都没有开口,于谦便主动道。
“陛下,成公公传谕召臣等来时,说陛下乃是为苗地叛乱一事,想要罢去王骥的总兵官一职,另选得力大臣率军平叛,不知是否如此?”
提起正事,朱祁钰便收敛了笑意,肃然道。
“不错,苗地叛乱,自三月起,迁延已有大半年了,先前朝廷未曾料到苗军如此势大,故而只命宫聚率了两万大军,他不敢贸然出兵,尚且情有可原。”
“但是如今,王骥手握十万重兵,却龟缩辰城,畏惧避战,置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不顾,朕每思之,便觉痛心。”
“今日除夕,本是万家欢庆之时,然苗地却仍在战火之中,实乃朝廷剿贼不利之故。”
“因此,朕急召几位卿家进宫,商议此事,打算再派京军两万,增援苗地,另外罢去王骥总兵官之职,另选得力大臣充总兵官剿贼。”
朱祁钰的话音落下,武英殿中却静悄悄的,几位老大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说话
第272章 总兵官的争执
大殿当中安静了一瞬,虽然成敬老早就给他们透了底,但是一众老大人们,还是感到有些无语。
这大过年的,朝廷连大印都封存了,天子您老人家巴巴的把他们几个从府邸里揪出来,就为了这已经迁延半年多的苗地之事?
倒不是说这件事情不重要,而是这都打了大半年了,皇上您别的时候没想起来,怎么就偏在这个时候想起来了。
不仅想起来了,还想一出是一出的,这十万大军的总兵官,是那么随随便便就换的吗?
在场的人都算是和朱祁钰的关系比较近的,但是关系越近,说起话来才越要谨慎。
沉默了片刻,当头出言的第一个,还是于谦。
毕竟,他是兵部尚书。
“陛下,王骥屯兵辰州,的确已有不少日子,但是麓川大军本就长途跋涉,需要修整,何况苗地山高林密,贼子狡猾,也需考虑。”
“凡战者,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王骥前番军报有言,正在探明苗地各部落驻地,打算一一击破。”
“陛下若在此时将其撤回,恐前功尽弃,徒劳无功,不如下旨申斥督促,至于其是否故意拖延,待战毕回师之后,再详查不迟。”
有人当了出头鸟,其他的大臣也就不再犹豫。
新晋的内阁大臣俞士悦,一向和于谦是政治同盟,二人的私交也颇佳。
于谦一说话,他立刻便跟上,道。
“臣以为于尚书所言有理,陛下心胸宽广,顾全社稷,臣等素来敬服不已。”
“先时紫荆关大战,总兵官任礼与提督大臣王文阵前不和,群臣力请撤换总兵官,惟陛下心念战时大局,乾纲独断,命简斋先生总摄军务,平息纷争,方有紫荆关之大胜。”
“如今,王骥陈兵不前,固然有错,但是贸然撤换总兵官,恐再使军心动荡,故臣以为,朝廷可下旨督促,同时酌情增兵,若王骥仍旧畏缩不前,违旨抗命,再行撤换不迟。”
从理由上而言,很明显是于谦的更加扎实,有说服力。
但是不得不说,从听起来的感受来说,俞士悦的话明显更让人舒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