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节(3 / 4)
当值的几位太医,见宁楚格居然看起了他们前前后后给太后用过的几个方子,不禁面面相觑。
他们是听说四福晋对医术很感兴趣,很喜欢看医书,还继承了她外祖母娘家传承的一箱一书,之前大福晋小产血崩,险些没命,就是四福晋拿出了一个祖传的秘方,保住了大福晋的命。
可大家并不认为宁楚格的医术有多好,只觉得她之前是运气好,刚好有那么一个方子而已。
他们这些自幼学医的人,刻苦努力多年,才有今时今日的医术和地位。
四福晋年纪轻轻,自学几年而已,能有多少本事?
宁楚格把药方还给了太医们后,让青梅端了茶水,进屋去伺候太后了。
屋里烧着地龙,很暖和,大家穿的都不多。
宁楚格见太后依旧咳嗽,便提议给她老人家推拿。
中医除了开方子治病外,推拿和针灸其实也很厉害,宁楚格这种前世有家族传承的人,学的都挺不错。
她虽然三年多没给人看病了,但也没生疏,很快便上手了。
宁楚格并不觉得自己的医术比这些太医们高明。
但她有后人智慧的结晶。
在未来社会,大家对各种各样的病症检查的更仔细,对病因分析的更透彻,更能对症下药。
太后现在久咳不愈,最大的原因在于有痰咳不出,导致她呼吸不畅、夜不能寐、食欲不振,身子有些熬不住。
没有消炎药,那就只有想别的法子了。
该用的药必须用,而且分量要足,不能像太医们那样保守。
当然了,就算下的药分量足,也不会吃死人的,这一点宁楚格清楚。
她给太后推拿后,太后躺在榻上,慢慢睡着了,这回倒是没有之前咳的那么厉害了,睡梦中偶尔咳嗽两声。
宁楚格趁着太后睡着,给她把了个脉。
和她预料中一样,太后的病其实不算太严重,只是拖得久了,太损耗精气神。
加之太后一直养尊处优,很少这样生病,便给人一种病来如山倒的感觉。
慢慢用太医们的方子,再熬上一段日子,也会痊愈。
可不管是太后还是五公主,都已经熬的不成样子了。
老人家的事儿也说不准,万一睡梦中被痰堵着,喘不过气来呢?
德妃见太后睡熟了,微微松了口气,示意宁楚格和五公主跟着自己出去了。
“玳玳,我瞧你方才给太后把脉,难道你真的会医术?”到了外间,德妃才看着宁楚格,低声问道。
她只听说儿媳妇喜欢医书,时常研读医书,手里还有一些颇为管用的古方,却没料到宁楚格居然还会给人把脉。
“会一点,额娘,我有一个古方,可治皇祖母的病症,待会儿我先给太医们瞧瞧,他们若觉得可用,等皇祖母醒来后,再禀报皇祖母,由她老人家定夺。”宁楚格柔声道。
主要是太后病的没有众人想象中那么严重,她还是有把握让太后早些痊愈的,真要病入膏肓,她不会插手。
宁楚格之所以选择这么做,当然有她的考虑。 ↑返回顶部↑
他们是听说四福晋对医术很感兴趣,很喜欢看医书,还继承了她外祖母娘家传承的一箱一书,之前大福晋小产血崩,险些没命,就是四福晋拿出了一个祖传的秘方,保住了大福晋的命。
可大家并不认为宁楚格的医术有多好,只觉得她之前是运气好,刚好有那么一个方子而已。
他们这些自幼学医的人,刻苦努力多年,才有今时今日的医术和地位。
四福晋年纪轻轻,自学几年而已,能有多少本事?
宁楚格把药方还给了太医们后,让青梅端了茶水,进屋去伺候太后了。
屋里烧着地龙,很暖和,大家穿的都不多。
宁楚格见太后依旧咳嗽,便提议给她老人家推拿。
中医除了开方子治病外,推拿和针灸其实也很厉害,宁楚格这种前世有家族传承的人,学的都挺不错。
她虽然三年多没给人看病了,但也没生疏,很快便上手了。
宁楚格并不觉得自己的医术比这些太医们高明。
但她有后人智慧的结晶。
在未来社会,大家对各种各样的病症检查的更仔细,对病因分析的更透彻,更能对症下药。
太后现在久咳不愈,最大的原因在于有痰咳不出,导致她呼吸不畅、夜不能寐、食欲不振,身子有些熬不住。
没有消炎药,那就只有想别的法子了。
该用的药必须用,而且分量要足,不能像太医们那样保守。
当然了,就算下的药分量足,也不会吃死人的,这一点宁楚格清楚。
她给太后推拿后,太后躺在榻上,慢慢睡着了,这回倒是没有之前咳的那么厉害了,睡梦中偶尔咳嗽两声。
宁楚格趁着太后睡着,给她把了个脉。
和她预料中一样,太后的病其实不算太严重,只是拖得久了,太损耗精气神。
加之太后一直养尊处优,很少这样生病,便给人一种病来如山倒的感觉。
慢慢用太医们的方子,再熬上一段日子,也会痊愈。
可不管是太后还是五公主,都已经熬的不成样子了。
老人家的事儿也说不准,万一睡梦中被痰堵着,喘不过气来呢?
德妃见太后睡熟了,微微松了口气,示意宁楚格和五公主跟着自己出去了。
“玳玳,我瞧你方才给太后把脉,难道你真的会医术?”到了外间,德妃才看着宁楚格,低声问道。
她只听说儿媳妇喜欢医书,时常研读医书,手里还有一些颇为管用的古方,却没料到宁楚格居然还会给人把脉。
“会一点,额娘,我有一个古方,可治皇祖母的病症,待会儿我先给太医们瞧瞧,他们若觉得可用,等皇祖母醒来后,再禀报皇祖母,由她老人家定夺。”宁楚格柔声道。
主要是太后病的没有众人想象中那么严重,她还是有把握让太后早些痊愈的,真要病入膏肓,她不会插手。
宁楚格之所以选择这么做,当然有她的考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