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的确只是一次小小的廷议罢了。
  参与其中的官员也未料到,自己的选择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但自这一刻起,大明造船、经商、水军甚至火铳等水准迅速提升,航贸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水军为海船保驾护航,朝廷同样推出新政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
  第261章 噩耗
  天子御批福建、浙江等地开海,消息一出,朝野上下为之震动。
  其一,是京城内外有官员坚定不移地反对开海,其中首辅张四维也更偏向海禁。
  可廷议的结果却是开海。
  这着实令人察觉到朝廷风向的变化。
  其二,开海隆庆时已有过一次,朝中反对声众多,万历年间再行开海一事,其与隆庆开海又有何不同?
  若是毫无实效,只验证一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话,那这所谓开海不过是劳民伤财罢了。
  然而,就在天子御批后几日,内阁便出了一封《请兴海事练海兵以振大明海威疏》,其上将开海何为一一道明——出台新政令浙江、福建二省鼓励渔民出海;磨练水军,提升水军本领……
  这封疏详尽又鲜明,仿如万历初张居正力推的考成法,此疏一出,在朝中引发数月争议的开海一事算是尘埃落定了。
  无论其结果如何,在开海与海禁二事的交锋中,终归是柳贺胜了。
  ……
  柳贺一入翰林院,翰林院众官吏便迎上来和他打招呼:“柳阁老。”
  “柳阁老。”
  翰林院中一代新人换旧人,柳贺熟识的旧人也越来越少,内阁这回出的《开海疏》,便是柳贺请罗万化、黄凤翔及赵志皋三人写的,三人中,罗万化及赵志皋是浙江籍,黄凤翔是福建籍,他们三人于二地海情更为了解,柳贺又派人去二地探查,总结了多方经验方才将这《开海疏》撰写完善。
  与《开海疏》一道呈给天子的,还有一本《神器谱》及一本《海外作物图注》。
  《神器谱》系赵士桢所写,将他这些年对火器的研究均书于其上。
  此前吴兑听柳贺说了赵士桢之名,便将其请入京中,授予其官职,专负造枪之责,赵士桢也未负他望,不仅写成《神器谱》,展现了出众的理论水准,在火器制造上同样经验非凡,据吴兑说,赵士桢研制的一款火器造价比以往更低,其效能却比以往的火器更出色数倍。
  而这本《海外作物图注》则是将一些目前仍未被引进大明的蔬果、粮食等写下,若海民能探寻成功,朝廷自有奖励送上。
  除此之外,开海同样有防御倭寇的要求,眼下柳贺未将此事与吴兑道明,但他暗中也在关注倭寇国内事。
  事实上,开海所涉重大,财税一项,需要与户部协商,造船一项,又要工部出力,而练水军造火器等,兵部的任务格外繁重,而开海导致各衙门多出了任务,自然要多设人员,此事又得由吏部烦扰。
  及至三月,柳贺一直忙得脚不沾地,便是回到家中,也有许多官员等着与他会面。
  家中虽无人抱怨,可柳贺也意识到,京城这座宅邸似乎是小了一些。
  这座宅子原先已经扩充过一次,可随着柳贺官越当越大,这宅子便越来越显狭窄,内阁四位阁臣中,柳贺从未张扬过自己是清官,也未想过要在仕途留下清廉之名。
  可对比另外三位阁老,他家的确寒酸了些。
  柳贺便问纪娘子与杨尧,是否要搬到更大的宅子去。
  一家人思虑了几天,最终还是决定不搬,主要是这些年下来已住习惯了,杨尧道:“待相公归了乡,咱们就在江边置一栋宅子,平日无事多看看水。”
  柳贺:“……”
  是的,他才三十出头,但他家娘子和老娘的愿望就是他早日致仕返乡。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