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311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有一天,珍卿下学去谢公馆,把吴二姐扶坐下来,小心翼翼地摸她肚子,滑稽兮兮地说:“道路纷传,二姐你揣上小宝宝了,有这回事吗?”
  吴二姐好笑地说:“什么道路纷传,你多半听胖妈说的吧。”
  珍卿不置可否,吴二姐手撑着脑袋:“刚刚做的检查,不到两个月,如果一切顺利,你与小宝宝会明年二三月见面。”
  怀孩子的是吴二姐,珍卿感到额外的喜悦,她回想这两辈子时间,没特别盼望哪个婴儿出生。在杜家庄的那些年,近亲属也没什么新生儿。不过若衡表姐倒是快要生了。
  珍卿不跟俩月的小动物说话,只跟吴二姐说叫她保重些,最好现在不要再工作,好歹把胎养定再说吧。
  晚餐时间和饭后散步时间,大家就二姐该不该停工各抒己见。最后除了二姐之后,所有人都赞成她休息养胎。如此就要继续商议,像众仁医院、产护学校、徽州防疫委员会等,这些重要的机构都交给谁来暂管。商议来商议去,暂定请谢家四舅的儿子某某,还有义赈会龚老先生的三儿子某某,帮着吴二姐分担这些事。他们都还是可堪信任的人。
  第252章 杨家湾喜宴纪事(一)
  禹州睢县杨家湾
  宾客盈门的情况下, 杨家门前那几个拴马桩明显不够用了。骑驴马坐厢车的客人络绎不绝地到来,忙得三个专管驴轿车马的小伙子不可开交。
  客人们满脸笑意地一抬头,看杨家的黑漆门厢上贴着常见的对子: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庆有余。
  仲夏时节,庭树里盈绿的枝子, 肆意在庭院中伸展, 仿佛也在喜气洋洋地迎接客人, 到处院落的廊檐下张灯结彩, 长工仆役们有条不紊地穿梭个不停。
  杨家大房的长子长孙成婚, 这是期冀三十二年的大场面,况且杨宏云还中了洋进士回来,是专门修铁路建车站的洋进士, 人家一回来就封了科长做。这在往前,一中进士就能派官儿做,也是幸运儿才能遇到的事。
  等到偌大年纪的新娘子, 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荣归故里的丈夫终于要将她风光迎娶进杨家门。
  这场婚礼中的一切仪礼, 都照士绅人家的最高规格来办。杨家从两个月前,就向各地的亲友寄发请柬, 远亲近亲能来都来捧场了。
  新娘子乡梓在隔壁夏阳县, 这么泼火流炎的夏天气候,新郎官并没一早去夏阳县接亲。新娘家人亲送她来到睢县城内, 新娘子一早在睢县客栈里等候, 不到两个时辰新郎官就把人接来。
  若非新郎的舅子们太激动(终于等到姑爷来迎娶姊妹, 他们生怕杨宏云一有出息, 要仿效那有一起子人, 甩开旧式的定婚对象, 去娶外头的新式女子),拉着新郎倌忆往昔谈未来,千叮咛万嘱咐,他们倒还能回来得更早些。
  从村口一路到杨家的大门前,鞭炮绵延了足有半盏茶功夫,穿着大红吉服的新郎倌,牵着还圆盖着盖头的新娘进来,人人都喜气盈盈地看他们。
  坐在外间席上的杜太爷,被那满眼的囍字红色晃着眼,也仰着下巴颏看得心头鼓胀,他心里有说不出的欢欣,又突然觉得有点孤寂。唉,这要是珍卿结婚多好啦。
  不过他远远地一低头,见那新娘是个可怜的小脚,便撇撇嘴不以为然了。接新娘的鞭炮已经放过,新娘子也送到洞房里去,知客宣布正式开席了。
  各处席上都在发放餐具,旁边新郎倌的大舅舅高士信,见杜太爷悻悻地发着呆。想杜太爷这人名声在外,虽瞧着老头儿一身行头装束挺体面,又是好奇又是艳羡,却也没人(敢)陪他说话。高士信舅舅想给外甥做场面,便笑模笑样地主动问杜太爷:
  “太爷,你家妮儿多大岁数,在城上订亲没得啊?”
  杜太爷一听这可就亢奋了,他正想卖弄下孙女和孙女婿,可恨这帮呆头钝脑的二憨子,个个像长了蚌壳嘴,没一个人开口询问他,他自重身份不好自说自话。
  听见新郎倌他舅舅这一问,杜太爷立刻眉花眼笑,挺得意又故作矜持地讲:“妮儿为着要上学,在大城市海宁订的亲,年后叫妮儿三表叔过去看的。孙女婿是好精神的后生,满禹州最精神的后生加起来,也比不过他一个精神。这都不说,人家不靠爹不靠娘,一人开下五六家工厂,一个厂雇两个洋进士给他掌柜,能干着嘞。”
  大家听得都惊叹稀罕,纷纷赞扬杜太爷好福气,女公子好运道啥的。但也有人怀疑这老头儿瞎吹嘘,毕竟这年头就是吹牛不用上税,穷人要吹家里从前开金铺,卑人要说哪个姨姥姥给皇帝喂过奶。
  在这个天地混乱的年头,大部分人都越来越走下坡路,吹吹牛壮门面增底气是常事,大家相互也不太较真,哈哈一乐就完事了。
  不过乡下汉子也有较真的,有个同席的人直接问:“太爷,那城里头恁厉害的财主,那咋能看上乡下妮儿?听说大小姐后妈阔得很嘞,是大小姐后妈找罗的?给大小姐出好多嫁妆哇?恁那孙女婿真有几家工厂?那城里头潘家有一家厂子,老天爷,是个沾亲带故的都嘘得不行啦?你那女婿能有恁厉害?!”
  杜太爷先乜斜眼看这问话的人,冷哼一声举起他的龙头拐杖,很愤气地跟客人们指着说:
  “这是我孙女婿买嘞,阴沉木做嘞,晓得啥叫阴沉木啵?那皇帝佬儿要打寿器,想找一幅阴沉木整板都不易,这叫千年不腐、万年不坏,贵着嘞……”
  知客已经开始唱席,佣人和工人们开始走菜,一个客人拿手指头敲杜太爷那阴沉木拐杖,吸口气脸上满是赞叹,又疑惑地猜测道:“就是蜀州那的乌木嘛!”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