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好友穿五零 第52节(1 / 4)
第七十九章
梁晓雪所在的医疗系有五个班,整个系的女生不多,她的班上只有五个女生,其中一个和她同宿舍,叫周安语,是京市本地人,父母都是从医的,长得挺好看的一姑娘,性子瞧着有点傲,但学习成绩是不错的,跟几个老师关系也熟悉的样子。
听说这一届有许多人都看好她,觉得她未来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
本系的新生开学典礼上,她也作为新生代表上去讲话了,吐字清晰腔调周正,内容更是符合这个时代的激情昂扬,底下的学生鼓掌得厉害。
如果有后世校花的评选,那是当之无愧的系花了。
梁晓雪看着十分热闹,好像又回到了从前的时候,朝气蓬勃的新生对未来充满干劲,初生牛犊的勇气。
开学典礼过后便是正式上课,医疗系的课程十分重,这个时候还不像后世那样细分出许多专业,大家几乎什么都要学,无论是肿瘤科还是妇科,都归在医疗系上面,除了理论还有实践课,每一个医疗系的学生都不轻松。
而且在这课程中还要夹杂着劳动课,思想课,甚至是外语课。
梁晓雪有点苦恼的是现在许多教材是从苏联那边过来的,她的俄文远没有邹茜玲那样厉害,要是只看译本的话怕有些知识点翻译得不够准确,这不是指译者水平不够,而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译者是按照他的理解翻译的,梁晓雪认为应该自己再看一遍原版教材比较好,学校的图书馆有相关的原文版本,在阅读的时候没准自己会有新的收获。
医学本来就是很严谨的事情,尤其是她现在夹带了后世的知识,如何将后世的知识与现在学的融合在一块,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在正常上课劳动之后,又开始辛苦的俄语学习,尤其是专业相关的书籍。
不过在语言上她还有另外的优势,她的英语学的很好,或者说是医学英语学得非常好,专业词汇基本没有不清楚的。而因为现在的中苏关系学校除了要学俄语课,还要学英语课,课程所占的比例不比俄语少。
这个年代的人大部分俄语学得好,英语基本是零基础,许多人在上大学之前都没接触过英语,听着他们磕磕绊绊地跟着涂着艳丽口红的留美归国女教师学二十六个字母,梁晓雪抱着俄语专业词汇感到了安慰。
因为他们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服务医学,所以英语学习也不是系统化的,而是讲完字母,语法这些基础的前提上,每节课都要教一些专业医学词汇,有点像速成班的效果。这并不是说是教师水平不够,而是当前的大环境影响,要是按部就班慢慢来学,大概等他们毕业都没办法看懂英文教材。
不过梁晓雪觉得大概就他们这一届以及往下再一两届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吧,因为京市还有其他几个地方开始试点改学英文课程,在上大学前把英语基础打一下,大学后就不用耗那么多时间从头来过了。
梁晓雪为了随大流也没表现出自己会英语,每节上课也都认真跟着老师学习,只不过在这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学习能力,比常人要好一点,毕竟也不能装太久。
不过即使英语这一门有优势,穿越前也是读医的,但是梁晓雪的时间依旧非常紧张,在乡下生活了将近两三年,再一次重返校园,她心底有一种莫名的火热。
她是爱医学的,不然当初也不会选那么辛苦的医学,假期也不偷懒,想办法到医院去学习,本来穿越前她很快就能毕业后,已有很好的医院愿意接收她聘用她,只是没想到会穿越,穿越后还附带了中医金手指,更是意料之外了。
在下坎山村的时候她在卫生站给人看病,带学生教人治病,这一年多的经历给她不是迷茫,而是越发坚定的心,尤其是到了大学之后,见到那么多朝气又刻苦的同学,被德才兼备的老师授课,那种想要变得更加优秀,想要做得更好走的更远的心态就越发强烈了。
因此在课堂上除了认真学习,课后更是竭力去吸取那些专业知识,去了解这个世界的医学大环境,而且还常去听讲座,以及蹭药学院那边的课程,毕竟她有中医金手指,要是将这个抛弃荒废就太可惜了,更何况虽然现在更加推崇西医,可西医的许多设备是跟不上的,目前连ct机都没有发明,中医的望闻问切有时候很有效果。
当然最重要是她还想尽最大能力去运用自己的金手指,她觉得这金手指在制药上或许有很大的帮助,像是在下坎山村,基本没有设备的情况下她都能摸索出药物,要是懂得了制药的远离流程,或许还真能弄出许多有用的药物。
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吃,步要一步一步走,暂时来说她还没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兼顾这么多,只能先把本专业的课程给吃透,医疗系专科三年制,本科五年制,把本科五年要学的理论知识放在一个学期内学完,是她这个学期的目标,这要比获得年纪第一还要难,更要付出许多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梁晓雪上了大学之后过得比高三还要刻苦,每天就在教室图书馆自习室食堂和宿舍打转,除了必要的课外活动,基本都不参加其他的,当然也有报个社团,大学社团是有学分的,最起码得报一个。
她挑了个类似义务就诊的社团,就是在课余时间到附近农村给人看诊或者宣传卫生知识等等,挺有意思的一个社团,分工很明晰,中医西医的学生都有,但是中医较多,西医的话主要还是宣传卫生知识。每次活动都要有高年级的带队,尤其是看诊的,低年级学生不能单独出诊。
梁晓雪觉得这有点类似赤脚大夫,就跟她在下坎山村做的差不多,小病会出药方,大病没法看,只能劝人去医院。虽说不是特别厉害,但是对农村或者贫穷的人来说确实是有用的。
治病涉及到生命问题,因此每次出诊时候得记录人员,每人的安排,这样管理严格下去,才不至于粗心大意。
该社团在学校很有份量,招人也很严格,基本都是专业优秀生。梁晓雪报了以中医系学生为主的诊疗部,这个部门的比试除了基本的中医知识,还得诊断几个案例,给出病症,写出病情,以及中药方。
报考中医系的学生大部分是有家学渊源的,比如祖上世代是做大夫,像这种中医世家出来的孩子,大部分家里是从小教着行医本事,基本的中医知识对他们来说问题不大,看诊的话只要不是太复杂也能答得出来。而对那些半路出家的就比较麻烦,毕竟社团招新的时候专业课程才进行没有一个月时间,没有点天分突击都悬。
好在之前邹茜玲出门给梁晓雪带了许多医学书,还有她自带的金手指,比试出来的成绩十分好,竟然跟中医世家出来的学生不相上下。看到她的专业,大部分人都觉得玄幻了。
这个比试是中医系那边几个专业教授出的题目,他们对这个社团很是看重,每一年都会亲自来看负责诊疗部这边的试题,并且从中找到好苗子。
中医不比西医,哪怕是来任教了,但是很多中医大拿仍旧有收弟子的观念,也就是俗称的内门弟子,这样的弟子才是他们中医传承的真正继承人。如果遇到好的苗子,都会忍不住想要收进来带在身边亲自教。 ↑返回顶部↑
梁晓雪所在的医疗系有五个班,整个系的女生不多,她的班上只有五个女生,其中一个和她同宿舍,叫周安语,是京市本地人,父母都是从医的,长得挺好看的一姑娘,性子瞧着有点傲,但学习成绩是不错的,跟几个老师关系也熟悉的样子。
听说这一届有许多人都看好她,觉得她未来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
本系的新生开学典礼上,她也作为新生代表上去讲话了,吐字清晰腔调周正,内容更是符合这个时代的激情昂扬,底下的学生鼓掌得厉害。
如果有后世校花的评选,那是当之无愧的系花了。
梁晓雪看着十分热闹,好像又回到了从前的时候,朝气蓬勃的新生对未来充满干劲,初生牛犊的勇气。
开学典礼过后便是正式上课,医疗系的课程十分重,这个时候还不像后世那样细分出许多专业,大家几乎什么都要学,无论是肿瘤科还是妇科,都归在医疗系上面,除了理论还有实践课,每一个医疗系的学生都不轻松。
而且在这课程中还要夹杂着劳动课,思想课,甚至是外语课。
梁晓雪有点苦恼的是现在许多教材是从苏联那边过来的,她的俄文远没有邹茜玲那样厉害,要是只看译本的话怕有些知识点翻译得不够准确,这不是指译者水平不够,而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译者是按照他的理解翻译的,梁晓雪认为应该自己再看一遍原版教材比较好,学校的图书馆有相关的原文版本,在阅读的时候没准自己会有新的收获。
医学本来就是很严谨的事情,尤其是她现在夹带了后世的知识,如何将后世的知识与现在学的融合在一块,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在正常上课劳动之后,又开始辛苦的俄语学习,尤其是专业相关的书籍。
不过在语言上她还有另外的优势,她的英语学的很好,或者说是医学英语学得非常好,专业词汇基本没有不清楚的。而因为现在的中苏关系学校除了要学俄语课,还要学英语课,课程所占的比例不比俄语少。
这个年代的人大部分俄语学得好,英语基本是零基础,许多人在上大学之前都没接触过英语,听着他们磕磕绊绊地跟着涂着艳丽口红的留美归国女教师学二十六个字母,梁晓雪抱着俄语专业词汇感到了安慰。
因为他们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服务医学,所以英语学习也不是系统化的,而是讲完字母,语法这些基础的前提上,每节课都要教一些专业医学词汇,有点像速成班的效果。这并不是说是教师水平不够,而是当前的大环境影响,要是按部就班慢慢来学,大概等他们毕业都没办法看懂英文教材。
不过梁晓雪觉得大概就他们这一届以及往下再一两届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吧,因为京市还有其他几个地方开始试点改学英文课程,在上大学前把英语基础打一下,大学后就不用耗那么多时间从头来过了。
梁晓雪为了随大流也没表现出自己会英语,每节上课也都认真跟着老师学习,只不过在这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学习能力,比常人要好一点,毕竟也不能装太久。
不过即使英语这一门有优势,穿越前也是读医的,但是梁晓雪的时间依旧非常紧张,在乡下生活了将近两三年,再一次重返校园,她心底有一种莫名的火热。
她是爱医学的,不然当初也不会选那么辛苦的医学,假期也不偷懒,想办法到医院去学习,本来穿越前她很快就能毕业后,已有很好的医院愿意接收她聘用她,只是没想到会穿越,穿越后还附带了中医金手指,更是意料之外了。
在下坎山村的时候她在卫生站给人看病,带学生教人治病,这一年多的经历给她不是迷茫,而是越发坚定的心,尤其是到了大学之后,见到那么多朝气又刻苦的同学,被德才兼备的老师授课,那种想要变得更加优秀,想要做得更好走的更远的心态就越发强烈了。
因此在课堂上除了认真学习,课后更是竭力去吸取那些专业知识,去了解这个世界的医学大环境,而且还常去听讲座,以及蹭药学院那边的课程,毕竟她有中医金手指,要是将这个抛弃荒废就太可惜了,更何况虽然现在更加推崇西医,可西医的许多设备是跟不上的,目前连ct机都没有发明,中医的望闻问切有时候很有效果。
当然最重要是她还想尽最大能力去运用自己的金手指,她觉得这金手指在制药上或许有很大的帮助,像是在下坎山村,基本没有设备的情况下她都能摸索出药物,要是懂得了制药的远离流程,或许还真能弄出许多有用的药物。
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吃,步要一步一步走,暂时来说她还没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兼顾这么多,只能先把本专业的课程给吃透,医疗系专科三年制,本科五年制,把本科五年要学的理论知识放在一个学期内学完,是她这个学期的目标,这要比获得年纪第一还要难,更要付出许多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梁晓雪上了大学之后过得比高三还要刻苦,每天就在教室图书馆自习室食堂和宿舍打转,除了必要的课外活动,基本都不参加其他的,当然也有报个社团,大学社团是有学分的,最起码得报一个。
她挑了个类似义务就诊的社团,就是在课余时间到附近农村给人看诊或者宣传卫生知识等等,挺有意思的一个社团,分工很明晰,中医西医的学生都有,但是中医较多,西医的话主要还是宣传卫生知识。每次活动都要有高年级的带队,尤其是看诊的,低年级学生不能单独出诊。
梁晓雪觉得这有点类似赤脚大夫,就跟她在下坎山村做的差不多,小病会出药方,大病没法看,只能劝人去医院。虽说不是特别厉害,但是对农村或者贫穷的人来说确实是有用的。
治病涉及到生命问题,因此每次出诊时候得记录人员,每人的安排,这样管理严格下去,才不至于粗心大意。
该社团在学校很有份量,招人也很严格,基本都是专业优秀生。梁晓雪报了以中医系学生为主的诊疗部,这个部门的比试除了基本的中医知识,还得诊断几个案例,给出病症,写出病情,以及中药方。
报考中医系的学生大部分是有家学渊源的,比如祖上世代是做大夫,像这种中医世家出来的孩子,大部分家里是从小教着行医本事,基本的中医知识对他们来说问题不大,看诊的话只要不是太复杂也能答得出来。而对那些半路出家的就比较麻烦,毕竟社团招新的时候专业课程才进行没有一个月时间,没有点天分突击都悬。
好在之前邹茜玲出门给梁晓雪带了许多医学书,还有她自带的金手指,比试出来的成绩十分好,竟然跟中医世家出来的学生不相上下。看到她的专业,大部分人都觉得玄幻了。
这个比试是中医系那边几个专业教授出的题目,他们对这个社团很是看重,每一年都会亲自来看负责诊疗部这边的试题,并且从中找到好苗子。
中医不比西医,哪怕是来任教了,但是很多中医大拿仍旧有收弟子的观念,也就是俗称的内门弟子,这样的弟子才是他们中医传承的真正继承人。如果遇到好的苗子,都会忍不住想要收进来带在身边亲自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