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72)(1 / 4)
耿尚书跪下接旨,因为急报来的突然,兵部完全没有准备,因此呈上去的只是以往修改过的折子,他也知道皇上不会满意,但三天就要完成,也太难为人了。
赵璋似乎看出他的为难,轻轻敲着龙椅说:你若是觉得做不完,可以让别人来做,朕看户部沈郎中办事效率就很可以,他还只动用了一个会计司,你一个兵部难道比不上一个会计司?
耿云心塞了一下,当即不敢再多说一句,兵部尚书的位置多少人盯着,他不做有无数人来顶上他的位置。
但他心里也是不服气的,他倒要看看,沈嘉半个月到底做出了个什么来,不过是领着一群会算数的人打打算盘而已,算是什么本事?
赵璋又额外关爱了一遍朝中的武将,大晋多年安稳,边境的战事也一直都是小打小闹,镇远侯一人就足以应付,因此多年来,朝廷上一直是重文轻武的状态。
赵璋登基后虽然也想培养信得过的武将,但武将人才稀缺,且要建功立业非得靠战功不可,如今在长安荣养的这些武将,要么年纪太大打不动了,要么就是阅历不足,光纸上谈兵可没用。
赵璋突然想起沈嘉之前办的临时学堂,专门教授账房们如何记账,那他是否也可以建个临时学堂教武将们如何用兵打仗呢?
老将们虽然打不动了,但经验还在,策论也在,何不让他们将一身本事传授给年轻将领,总比稀里煳涂被拉上战场强。
但他也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将自己的本事传授给外人,尤其是武将,几乎一脉相承,几大将军世家也随着和平年代而一代不如一代。
他点了几位老将的名,说:几位爱卿稍后到御书房,朕有事与你们商议。
平日里能进御书房的都是文官,老将军们来上朝几乎就是来应个卯,打个酱油,顺便看看热闹,没想到今天终于轮到他们发挥作用了。
但他们也有自知之明,若是皇上派他们领军出战,这一战恐怕就是马革裹尸的下场,但作为军人,没人害怕马革裹尸,反而害怕在纸醉金迷的长安城里碌碌无为。
一谈起战争,朝廷上的气氛就完全变了,大家首先得保住这个国家才能享受作为官员的权利,否则就是亡国奴了,在这一点上,只要不是脑子烧坏的人都能分清孰轻孰重。
历史上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顾国家存亡而不顾的臣子毕竟是少数,而且也多出在昏君的朝廷上,以赵璋的眼光和手段,定然是不允许这样的蛀虫存在的。
一到战时,镇远侯的地位就水涨船高,赵璋再提曹瑞文担任顺天府尹一事基本就没人反驳了,开玩笑,这种时候还为难人家儿子,这是怕人家在边关打仗太轻松了么?而且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安抚将门都要做点什么以示恩宠。
之前后宫里还有个宋昭仪是宋将军之女,如果她还在,那么今日皇后的位置由谁坐就不一定了。
等朝会快结束的时候,赵璋才让杜总管将一份厚厚的折子传递下去,给各位内阁大臣过目,这是沈郎中这半个月的成果,爱卿们都看看吧,兵部抄录一份回去好好参详参详,对将来调集粮草会有用处,至于之前朕所说的下调粮税一事,是朕太草率了,此事再议,不得传出宫外。
大臣们分外好奇,怎么听皇上的意思是已经认可了这份数据,到底好在哪里?
徐首辅第一个看的,奏折很厚,但文字并不算多,只在开头和结尾有长篇幅的文字说明,中间基本是以各种表格组成,甚至还有一些很简单的图,看着很丑,但看了解释又一目了然。
沈嘉在这次的奏折里画了曲线图和柱形图,以最简单的方式对比了近三年十三行省的粮食产量增减变化,不敢说做的有多完美,但绝对是一份非常详尽有用的数据库。
沈爱卿做的很好,朕对此很满意,你要什么赏赐尽管提。
众人还在等徐首辅看完了好欣赏了一下被皇上称赞的佳作,结果徐首辅拿上手半天也没传下来,也不知道是写的太好还是写的太差。
沈嘉撩起衣摆跪在大殿中央,先磕了三个头谢恩,然后说:启禀皇上,臣不敢居功,这份数据乃是会计司几十人集半个月不眠不休合计而成,臣想替他们讨个封赏。
你说。赵璋没反对。
臣想提佐姜毅、高翔、洪英杰为员外郎,其余人赏银百两。
吏部左侍郎李大人反驳道:皇上,此赏赐过重了,这不过是他们分内之事,如果要说辛苦,哪个衙门的人不辛苦?一点小事就要升官就要赏银,那以后谁还会用心做事?
吏部尚书也不赞同:皇上若是觉得他们有功,可以下旨褒奖一番,赏银也可以,但百两过重,嘉奖一个月的俸禄就足以,能的皇上褒奖,已经是对他们最大的恩赐了。
其余大臣也不赞同,实在是沈嘉狮子大开口,如果谁做了点事情就要升官要赏银,那以后没好处谁还会尽心办事?
赵璋犹豫了一会儿,说:员外郎的位置是朕给他们留着的,倒也不算在赏赐之内,原本想等到年底考核过后再提拔,既然沈郎中开了口,看在他们尽心办事的份上,不如就提早几个月将此事办了,至于赏银,就按李侍郎的意思,每人嘉奖一个月的俸禄,各位爱卿觉得如何?
大臣们虽然心里还有些不乐意,但也知道这是讨价还价的结果,会计司自建立以来确实做了不少事,有功不赏也不行,何况这是卖沈嘉面子,不算过分。 ↑返回顶部↑
赵璋似乎看出他的为难,轻轻敲着龙椅说:你若是觉得做不完,可以让别人来做,朕看户部沈郎中办事效率就很可以,他还只动用了一个会计司,你一个兵部难道比不上一个会计司?
耿云心塞了一下,当即不敢再多说一句,兵部尚书的位置多少人盯着,他不做有无数人来顶上他的位置。
但他心里也是不服气的,他倒要看看,沈嘉半个月到底做出了个什么来,不过是领着一群会算数的人打打算盘而已,算是什么本事?
赵璋又额外关爱了一遍朝中的武将,大晋多年安稳,边境的战事也一直都是小打小闹,镇远侯一人就足以应付,因此多年来,朝廷上一直是重文轻武的状态。
赵璋登基后虽然也想培养信得过的武将,但武将人才稀缺,且要建功立业非得靠战功不可,如今在长安荣养的这些武将,要么年纪太大打不动了,要么就是阅历不足,光纸上谈兵可没用。
赵璋突然想起沈嘉之前办的临时学堂,专门教授账房们如何记账,那他是否也可以建个临时学堂教武将们如何用兵打仗呢?
老将们虽然打不动了,但经验还在,策论也在,何不让他们将一身本事传授给年轻将领,总比稀里煳涂被拉上战场强。
但他也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将自己的本事传授给外人,尤其是武将,几乎一脉相承,几大将军世家也随着和平年代而一代不如一代。
他点了几位老将的名,说:几位爱卿稍后到御书房,朕有事与你们商议。
平日里能进御书房的都是文官,老将军们来上朝几乎就是来应个卯,打个酱油,顺便看看热闹,没想到今天终于轮到他们发挥作用了。
但他们也有自知之明,若是皇上派他们领军出战,这一战恐怕就是马革裹尸的下场,但作为军人,没人害怕马革裹尸,反而害怕在纸醉金迷的长安城里碌碌无为。
一谈起战争,朝廷上的气氛就完全变了,大家首先得保住这个国家才能享受作为官员的权利,否则就是亡国奴了,在这一点上,只要不是脑子烧坏的人都能分清孰轻孰重。
历史上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顾国家存亡而不顾的臣子毕竟是少数,而且也多出在昏君的朝廷上,以赵璋的眼光和手段,定然是不允许这样的蛀虫存在的。
一到战时,镇远侯的地位就水涨船高,赵璋再提曹瑞文担任顺天府尹一事基本就没人反驳了,开玩笑,这种时候还为难人家儿子,这是怕人家在边关打仗太轻松了么?而且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安抚将门都要做点什么以示恩宠。
之前后宫里还有个宋昭仪是宋将军之女,如果她还在,那么今日皇后的位置由谁坐就不一定了。
等朝会快结束的时候,赵璋才让杜总管将一份厚厚的折子传递下去,给各位内阁大臣过目,这是沈郎中这半个月的成果,爱卿们都看看吧,兵部抄录一份回去好好参详参详,对将来调集粮草会有用处,至于之前朕所说的下调粮税一事,是朕太草率了,此事再议,不得传出宫外。
大臣们分外好奇,怎么听皇上的意思是已经认可了这份数据,到底好在哪里?
徐首辅第一个看的,奏折很厚,但文字并不算多,只在开头和结尾有长篇幅的文字说明,中间基本是以各种表格组成,甚至还有一些很简单的图,看着很丑,但看了解释又一目了然。
沈嘉在这次的奏折里画了曲线图和柱形图,以最简单的方式对比了近三年十三行省的粮食产量增减变化,不敢说做的有多完美,但绝对是一份非常详尽有用的数据库。
沈爱卿做的很好,朕对此很满意,你要什么赏赐尽管提。
众人还在等徐首辅看完了好欣赏了一下被皇上称赞的佳作,结果徐首辅拿上手半天也没传下来,也不知道是写的太好还是写的太差。
沈嘉撩起衣摆跪在大殿中央,先磕了三个头谢恩,然后说:启禀皇上,臣不敢居功,这份数据乃是会计司几十人集半个月不眠不休合计而成,臣想替他们讨个封赏。
你说。赵璋没反对。
臣想提佐姜毅、高翔、洪英杰为员外郎,其余人赏银百两。
吏部左侍郎李大人反驳道:皇上,此赏赐过重了,这不过是他们分内之事,如果要说辛苦,哪个衙门的人不辛苦?一点小事就要升官就要赏银,那以后谁还会用心做事?
吏部尚书也不赞同:皇上若是觉得他们有功,可以下旨褒奖一番,赏银也可以,但百两过重,嘉奖一个月的俸禄就足以,能的皇上褒奖,已经是对他们最大的恩赐了。
其余大臣也不赞同,实在是沈嘉狮子大开口,如果谁做了点事情就要升官要赏银,那以后没好处谁还会尽心办事?
赵璋犹豫了一会儿,说:员外郎的位置是朕给他们留着的,倒也不算在赏赐之内,原本想等到年底考核过后再提拔,既然沈郎中开了口,看在他们尽心办事的份上,不如就提早几个月将此事办了,至于赏银,就按李侍郎的意思,每人嘉奖一个月的俸禄,各位爱卿觉得如何?
大臣们虽然心里还有些不乐意,但也知道这是讨价还价的结果,会计司自建立以来确实做了不少事,有功不赏也不行,何况这是卖沈嘉面子,不算过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