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21)(1 / 3)
七年前燕归跟小皇子许诺他会回来。可他其实一直明白, 这世上并没有什么地方是他能回来的。这次他来京城,一是他必须要到这里追踪一条悬案的线索,二来,他也想给这些年自己莫名留在京城的执念做一个交待他在这里留下了一个他想象出的、不会长大的孩子。
他一直以为当他再看到康宁的时刻,他就会因为这位小皇子面目全非地长大了、改变了, 从此不再把他当成自己生命中独一无二触碰不得的亲密联系。
但康宁变是变了,却比七年前更让燕归沉迷。
在某个晚风徐徐的静夜,这对童年旧友无声地从宴上离去,延着一路静寂无人的亭廊和流水浮灯,走到杨柳依依的水边。
一开始他们只是在寒暄,说一说朝堂江湖的风闻趣事,谈一谈天下攘攘的世事变迁,直至夜色更深,虫声渐稀,他们避无可避地聊到了这几年发生在两人身上那接踵而至惊天动地的变故。
而后第一次,燕归和小皇子说起了自己的身世。
他从自己无忧无虑备受宠爱的童年开始讲起,他说他幼年时总能看到苏州府多雨的春天、他的父亲在廊檐下晾晒怎么也干不透的衣衫。那一条巷的邻里街坊中,陈郎君对自家娘子体贴入微、顺从小意是出了名的,此外再没见过哪家的相公在家里会照料幼子、煮饭烧羹。
实际上从踏月到知府公子,哪个又会缺少置办仆婢的钱财呢?便是踏月去后给儿子留下的忠仆和家资,就远胜过知府家里几代的累蓄,足够燕归继续挥霍无度地过上十辈子了。
只是踏月当时已是沉醉在这种平凡温柔的幻想中了。她甚至是爱这种自己过尽千帆,最终爱上一个平凡男子,为他甘愿停留、甘愿归隐的幻想胜过爱知府公子本身。
以踏月的狂傲,她从不认为自己同陈栀在一起是什么风月女子攀上贵门公子,甚至在她的潜意识里,她一直觉得自己才是屈就的那一个,是她在为了爱情退让、她在为了家庭委屈。她总以为陈栀也是这么想的,因为陈栀在她面前的姿态是那样因爱而卑微
所以她才会在知府的府邸中那般愤怒。
及至后来燕归才想明白,踏月当时的自刎并不是因为目睹了陈栀的懦弱和受到陈知府夫妇的摧压逼迫,知府这样的官衔甚至不能被她看进眼里。她是被她看不上眼的人反而视她作尘埃这样的事实给激怒了,比起爱情的破灭和亲生的孩子被人嫌弃,她更多只是为自己的自尊受到折辱、一厢情愿的错觉被人戳破而无法忍受。
朋友,爱人,孩子踏月眼里终于还是只有她自己无法继续的幻想。
在想明白这些以后,燕归早已不再视生父一家为仇敌了。只要陈府不惹到他头上,他是不愿再同他们有任何交集的。
直至苏州府陈家因为子虚乌有的江湖传闻,被武林中人灭了满门。而皇帝和燕来都到燕归这里旁敲侧击,问陈家灭门一案否跟他有关。
便是为洗净这泼到身上的脏水,我也要过来一趟,将这桩悬案彻底查清。燕归最后落下了这样的结语。
康宁有很长时间都说不出话来。
其实小皇子明白,燕归纵然在母亲刚去世的一腔激愤中抄着剑要杀知府满门,可如今他的生父和血亲真的全死了,他也未必好受。
可康宁并没有说什么话去安慰燕归。这源于他自己的一些感悟在他的大皇兄离世以后,他有一度是什么慰藉的话也不想听的,连听到节哀顺变也只觉厌烦,只想一直安静地自己待着。因而他现下也只是陪着燕归坐在静水流深的岸上,良久,两个人皆未言语。
直到燕归声音古怪地问出了声:小殿下也怀疑陈家的祸事与我有关吗?
康宁从未这样想过。
但就在此时此刻,他突然意识到,来自皇帝他们或者说来自燕来的怀疑才是真正伤害了阿归感情的那把利刃。或许比血亲之死更甚。
康宁一点也不想评价这对养父子之间的事。就是他自己也曾在几年前对亲长有过某种隐秘的失望,那是他至今不能回头触碰、也不能与人谈论的部分,仅仅想到便心灰意冷,只能虚弱地搁置。
小皇子只能负责他自己的感情。于是他直起身来,把长得已比他高大得多的小弟弟抱住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宁仍将燕归看做七年前清和殿上那个板着小脸的孩子,好像只要燕归需要,他就永远可以有保护他的本能:我永远都不会怀疑阿归。小皇子的声音像是在哄着一个别扭的小朋友:因为我知道,如果是阿归做了,阿归绝不屑于说谎的。
他是那样真挚、笃定,柔软又饱含怜爱,好像哪怕再多的肮脏和欲望将他的人生涂改得面目全非、再多的恶意和仇恨将真实的世界暴露得一览无余,那些激烈的东西也仍跟他没有关系。他还是怀揣着无限的爱和善意,仿佛可以叫一切有所求的来客分一杯羹。
而越是早早享受了这一切、早早被小皇子放到心里的人,越幸运。
燕归到了此时才终于发觉,原来他记忆中那个洁净无瑕的小孩子固然美好得像个梦,但是历经变故仍然柔软剔透、并始终肯爱着他的小皇子才让自己真正有了跟世界和解的缘由。
他突然感到了某种久违的轻松。
自那夜以后,燕归算是正式在京城的社交圈中亮了相。只是他先前还被一干痴男愿女当作小殿下身边又一个可以讨好的突破口最多不过是小殿下身边又少了一个可以争夺的席位嘛!可是很快,围在康宁身边的公子贵女开始纷纷碰壁。这新来的燕郎君做事太绝,他不光要在小殿下旁边牢牢占一个最受瞩目的位置,他是连站的地方也不肯留给旁人啊!没有半点同是一路痴心人的情分,更不像二公主先前那般、还为公族贵胄留两分过得去的余地。 ↑返回顶部↑
他一直以为当他再看到康宁的时刻,他就会因为这位小皇子面目全非地长大了、改变了, 从此不再把他当成自己生命中独一无二触碰不得的亲密联系。
但康宁变是变了,却比七年前更让燕归沉迷。
在某个晚风徐徐的静夜,这对童年旧友无声地从宴上离去,延着一路静寂无人的亭廊和流水浮灯,走到杨柳依依的水边。
一开始他们只是在寒暄,说一说朝堂江湖的风闻趣事,谈一谈天下攘攘的世事变迁,直至夜色更深,虫声渐稀,他们避无可避地聊到了这几年发生在两人身上那接踵而至惊天动地的变故。
而后第一次,燕归和小皇子说起了自己的身世。
他从自己无忧无虑备受宠爱的童年开始讲起,他说他幼年时总能看到苏州府多雨的春天、他的父亲在廊檐下晾晒怎么也干不透的衣衫。那一条巷的邻里街坊中,陈郎君对自家娘子体贴入微、顺从小意是出了名的,此外再没见过哪家的相公在家里会照料幼子、煮饭烧羹。
实际上从踏月到知府公子,哪个又会缺少置办仆婢的钱财呢?便是踏月去后给儿子留下的忠仆和家资,就远胜过知府家里几代的累蓄,足够燕归继续挥霍无度地过上十辈子了。
只是踏月当时已是沉醉在这种平凡温柔的幻想中了。她甚至是爱这种自己过尽千帆,最终爱上一个平凡男子,为他甘愿停留、甘愿归隐的幻想胜过爱知府公子本身。
以踏月的狂傲,她从不认为自己同陈栀在一起是什么风月女子攀上贵门公子,甚至在她的潜意识里,她一直觉得自己才是屈就的那一个,是她在为了爱情退让、她在为了家庭委屈。她总以为陈栀也是这么想的,因为陈栀在她面前的姿态是那样因爱而卑微
所以她才会在知府的府邸中那般愤怒。
及至后来燕归才想明白,踏月当时的自刎并不是因为目睹了陈栀的懦弱和受到陈知府夫妇的摧压逼迫,知府这样的官衔甚至不能被她看进眼里。她是被她看不上眼的人反而视她作尘埃这样的事实给激怒了,比起爱情的破灭和亲生的孩子被人嫌弃,她更多只是为自己的自尊受到折辱、一厢情愿的错觉被人戳破而无法忍受。
朋友,爱人,孩子踏月眼里终于还是只有她自己无法继续的幻想。
在想明白这些以后,燕归早已不再视生父一家为仇敌了。只要陈府不惹到他头上,他是不愿再同他们有任何交集的。
直至苏州府陈家因为子虚乌有的江湖传闻,被武林中人灭了满门。而皇帝和燕来都到燕归这里旁敲侧击,问陈家灭门一案否跟他有关。
便是为洗净这泼到身上的脏水,我也要过来一趟,将这桩悬案彻底查清。燕归最后落下了这样的结语。
康宁有很长时间都说不出话来。
其实小皇子明白,燕归纵然在母亲刚去世的一腔激愤中抄着剑要杀知府满门,可如今他的生父和血亲真的全死了,他也未必好受。
可康宁并没有说什么话去安慰燕归。这源于他自己的一些感悟在他的大皇兄离世以后,他有一度是什么慰藉的话也不想听的,连听到节哀顺变也只觉厌烦,只想一直安静地自己待着。因而他现下也只是陪着燕归坐在静水流深的岸上,良久,两个人皆未言语。
直到燕归声音古怪地问出了声:小殿下也怀疑陈家的祸事与我有关吗?
康宁从未这样想过。
但就在此时此刻,他突然意识到,来自皇帝他们或者说来自燕来的怀疑才是真正伤害了阿归感情的那把利刃。或许比血亲之死更甚。
康宁一点也不想评价这对养父子之间的事。就是他自己也曾在几年前对亲长有过某种隐秘的失望,那是他至今不能回头触碰、也不能与人谈论的部分,仅仅想到便心灰意冷,只能虚弱地搁置。
小皇子只能负责他自己的感情。于是他直起身来,把长得已比他高大得多的小弟弟抱住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宁仍将燕归看做七年前清和殿上那个板着小脸的孩子,好像只要燕归需要,他就永远可以有保护他的本能:我永远都不会怀疑阿归。小皇子的声音像是在哄着一个别扭的小朋友:因为我知道,如果是阿归做了,阿归绝不屑于说谎的。
他是那样真挚、笃定,柔软又饱含怜爱,好像哪怕再多的肮脏和欲望将他的人生涂改得面目全非、再多的恶意和仇恨将真实的世界暴露得一览无余,那些激烈的东西也仍跟他没有关系。他还是怀揣着无限的爱和善意,仿佛可以叫一切有所求的来客分一杯羹。
而越是早早享受了这一切、早早被小皇子放到心里的人,越幸运。
燕归到了此时才终于发觉,原来他记忆中那个洁净无瑕的小孩子固然美好得像个梦,但是历经变故仍然柔软剔透、并始终肯爱着他的小皇子才让自己真正有了跟世界和解的缘由。
他突然感到了某种久违的轻松。
自那夜以后,燕归算是正式在京城的社交圈中亮了相。只是他先前还被一干痴男愿女当作小殿下身边又一个可以讨好的突破口最多不过是小殿下身边又少了一个可以争夺的席位嘛!可是很快,围在康宁身边的公子贵女开始纷纷碰壁。这新来的燕郎君做事太绝,他不光要在小殿下旁边牢牢占一个最受瞩目的位置,他是连站的地方也不肯留给旁人啊!没有半点同是一路痴心人的情分,更不像二公主先前那般、还为公族贵胄留两分过得去的余地。 ↑返回顶部↑